防疫保單之亂 誰該負起責任?

台灣疫情升溫,近期也引發全台「防疫保單之亂」,除了保單設計本身就有問題,身為主管機關的金管會管控也沒有出面承擔責任。各大保險公司背負商譽危機,也要在合法範圍內降低虧損,原因何在?台灣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保險專業信任」是否會走回頭路,一場保單海嘯才正要席捲而來。
第一個防疫保單公司 台產大虧八億退出市場
2020年底,由台灣產物保險公司(簡稱台產)賣出全台灣第一張防疫保單,第一年因為台灣疫情控制良好,因此市場反應平平;但到了去年第二季,台灣疫情快速升溫,防疫保單突然熱賣,台產這張保單因為CP值高,而大受歡迎,被稱為「防疫神單」。
根據台產數據,去年該公司共賣了大約400萬張保單,總保費收入19.3億元,但總理賠金額也高達19.6億元,看似勉強打平,但據了解,加上人事成本費用,台產最後大虧近8億元,因此早在去年底就決定不續保、停售商品,退出這場防疫保單之亂。
寧背毀誠信罵名 保險公司少賠一點是一點
不過,台產經驗沒有讓其他產險公司卻步,相繼有12家公司從去年至今推出防疫保單。根據金管會統計,去年台灣共賣出910萬5664張防疫保單,而在4月初台灣Omicron疫情爆發時,再次引爆新一波搶保潮。
衛福部長陳時中曾預測:「國內確診總人口數可能達到350萬。」,若以該數據加上保單平均一單五萬來預估,總理賠金額恐逼近800億元。因此,好幾家產險公司都搬出各種法規,試圖從中找出各種可能拒保的原則;以銷售最多的富邦產險為例,是第一個跳出來表示「重複保單不保」的業者。
根據報導者18日刊出的文章指出,一位富邦內部的資深保險員表明,公司明知會引起爭議,仍執意損失商譽也要減少核保總數,「在合法的前提下,能少賠一點是一點。」甚至內部更傳出,即使被金管會開罰都在所不惜,「對保戶來說,拿不到10萬元,有多少人會申訴、走評議甚至上法院?產險公司打定主意要硬幹賭一把。」
保單設計有問題 道德風險高拖垮醫療量能
根據風傳媒報導,這次之所以會爆發「保單之亂」,在保單的設計有根本問題,一般而言針對「單一事件」的保單設計時,會採實支實付,但「防疫保單」隔離就給錢,不管狀況、自付額的往例,也看得出來金管會根本沒有在一開始就設下防火牆。
產險公司雖依循台產失敗經驗,提高保額與降低理賠金,但從國外經驗來看,台灣遲早從清零走向共存,且從今年四月份疫情爆發以來,台灣確診率從千分之五變15%,保戶搶著續保,成了這次的產險大海嘯的導火線。
防疫保單現在也為防疫添亂,民眾為了領保險金,不但寧願確診,甚至發生擠爆醫院要求做PCR、輕症卻要求住院的情形,加深基層醫護人員負擔。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副院長連賢明分析,這次的防疫保單設計最大的問題在於「道德風險」太高,「會有這些限制是因為,保險的用意是若人們不幸發生意外才使用到保險,而非讓保險成為誘因。」
相關單位神隱 朝野齊呼籲出來面對
本月幾乎每日確診人數突破萬人,防疫險理賠金額跟著暴衝,19日新聞就傳出,保單收日已將全數賠光,恐有保險業者有倒閉的疑慮;倘若倒閉,政府必須找到公司承接原本的保單,即使未倒閉,也可能因為防疫險之亂,影響到原本更重要的火災險、意外險等狀況。
朝野各黨派也針對此事紛紛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相關單位出面負責。民眾黨團總召邱臣遠委員就表示,衛福部防疫政策的快速改變,常常一聲令下不給防疫基層、民眾及業者反應時間,而這也是造成近期防疫保單之亂發生之主要原因。
民進黨立委則指出高嘉瑜指出,疫情升溫,業者不但要求不得重複投保,甚至強制把投保人退保,就連理賠條件也是業者說了算,完全不甩金管會,呼籲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出面說明爭議,不要繼續神隱。
國民黨立委鄭正鈐也說,「0+7」政策讓保戶認為是政府幫保險公司減少理賠的解套,根據民間統計顯示,「0+7」上路後,國內前5大產險公司可節省62%理賠金支出,居隔單取得認定將衍生許多爭議。
除防疫指揮中心外,身為主管機關的金管會,除了起頭沒做好保單核實,後續許多處置進退失據,更讓「保單危機」像核彈般炸裂,快要變成台灣的「防疫危機」,讓台灣防疫腳步反受保險拖累、疫情後續發展更難評估;這副亂象恆生的景象,難道不需有人負起政治責任,給民眾一個交代嗎?
📣保單爭議申訴: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