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的深度革命 中共百年建黨隱憂

編按:

中國建黨百年,習近平推出的改革政策,無疑是鄧小平改革開放至今,40餘年來最重要的社會革新,這一系列改革政策與監管打壓,被中國官方媒體評論描述為一場席捲全國的「深度革命」,並警告任何反抗者將面臨懲罰。反觀台灣,如果能夠以更具高度的視野來了解中國社會發展的困境與改革動機,不只對台灣社會本身能夠帶來深度的反思,甚至還能掌握到中國轉型的機運。

《華爾街日報》報導,掌管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共產黨建黨已百年,中國的高科技軍隊仍在擴張,並且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海軍,未來有機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中國有著創業精神的龐大中產階級遍布各大城市;此外,各大學和研究中心正在爭取許多關鍵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而這些技術對下一個世紀至關重要。在黨的內部,沒有跡象表明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權威受到挑戰,同時中共享有中國民眾的堅實支持。

不過,中國共產黨還是有所擔心,而且這種擔心不無理由。作為一個執政黨,它的自身利益與其為中國制定的長期目標之間存在明顯矛盾。中國共產黨已經宣布,到2049年,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它打算把中國建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該黨面臨的兩難困境是,在這樣一個高度發達的國家裡,公民不大可能接受日益專制的政權管孩子般地控制他們。中國正在發生代際更替,傳統價值觀逐漸讓位於自由觀念,這不利於中國共產黨的長期前景。

在其漫長的歷史中,中國共產黨並非沒有面臨過統治正當性危機。它曾多次徘徊在災難邊緣,每次它都不得不尋找獲取公眾支持的新敘事。

習近平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政策,無疑是鄧小平改革開放至今,40餘年來最重要的社會革新,時機則是在建黨100年之後的另一個新起點,遭到改革的對象固然必須承受重大的損失,改革成敗關鍵在中國社會是否有足夠的縱深承受改革風險,並且將改革的動能轉向,成為正在積極發展的高品質、高附加價值產業的助力,達成北京政府揭櫫「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的政策目標。

《彭博社》報導,習近平的一系列改革政策與監管打壓,被中國官方媒體評論描述為一場席捲全國的「深度革命」,並警告任何反抗者將面臨懲罰。

評論說:這是資本主義對人民群眾的回歸,是從以資本為中心導向以人民為中心。並補充說,這標誌著回歸共產黨的初心。「因此,這是一場政治變革,人民再次成為這場變革的主體,所有阻撓這場以人民為中心的變革的人都將被拋棄。」

雖然它重申早先的官方評論,即監管打擊並不意味著中國會殺富濟貧,但評論警告稱,市場「將不再是資本家的天堂」。並表明,隨著政策制定者努力縮小貧富之間的收入差距,監管機構的憤怒接下來可能會轉向高房價和過高的醫療費用。

該評論文受到人民日報、新華社、解放軍日報、中央電視台、中國青年報和中新社等主要官方媒體以不同尋常的舉動表示官方支持。

最近幾週,習近平更呼籲加速「共同富裕」,縮小貧富差距,其糾正中國各地長期不平等的運動,這種不平等是四十年來經濟飛速增長的附帶損害。中國官方各機構誓言加強稅收執法,打擊濫用勞工行為,並對娛樂業的「粉絲文化」採取行動。

監管風暴讓許多投資者感到不安,中國科技股的市值蒸發超過 1 萬億美元。中國推動「共同富裕」以解決不平等問題,促使摩根士丹利最近警告稱,一項深刻的政策轉變將以犧牲業主利益為代價提振家庭,從而塑造未來幾年中國資本市場的演變。

一些投資者將中國全面的監管打擊視為自前領導人鄧小平 40 多年前將發展作為最終優先事項以來最重要的哲學轉變的一部分。

香港東方資本研究公司創始人、中銀國際美國前總裁安德魯·科利爾(Andrew Collier)表示:「中國媒體肯定在宣傳資本家陷入困境,而中國社會主義正在崛起。」

摩根士丹利本月早些時候表示,中國政策立場的轉變將抑制企業信心,增加股票投資者的風險,拖累經濟增長並傷害業主,同時提振家庭。

摩根士丹利亞洲首席亞洲經濟學家 Chetan Ahya 在 8 月 8 日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關鍵時刻,人均收入即將跨過高收入門檻,但家庭收入分配明顯不平衡。他補充說,為什麼北京現在如此迅速地採取行動,以恢復經濟再平衡轉向消費的長期目標。

「重新平衡消費是有代價的,」Ahya 說。「提高工資有助於家庭,但會影響資本所有者。企業利潤在 GDP 中的佔比下降意味著即使 GDP 增長率相對較高,企業盈利能力總體上仍將面臨阻力。」

儘管如此,並非所有人都認為這種轉變對投資者來說是壓倒性的負面影響。紐約梅隆銀行駐倫敦的 EMEA 外彙和宏觀策略師Geoffrey Yu表示,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的增長軌跡沒有太大疑問,其市場的資產配置可能會繼續增加。

「我們強烈反對有關中國市場現在突然面臨結構性重新分配風險的說法,」他說。「只要中國地區的流行病不惡化,以中國為首的亞洲資產就有追趕等級的空間。」

這些措施擾亂了市場,令中國股市價格波動指標上週飆升至 16 個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反觀台灣,從政府、學者到媒體評論,一向自詡最了解中國政治經濟發展,面對習近平歷史性的改革,《工商時報》指出,我們如果能夠以更具高度的視野來了解中國社會發展的困境與改革動機,不只對台灣社會本身能夠帶來深度的反思,甚至還能掌握到中國轉型的機運。

相關新聞

賴清德總統即將於520就任,新內閣宣布的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是保險專長,各界寄予厚望。 有關保險業的監理,目前最重要的議題是,...
美國能源政策專家麥吉利斯(Jordan Mcgillis)表示,台灣的經濟是由充滿活力的製造業所帶動,經不起電力不穩定帶來的衝擊,...
溫室氣體排放量 不減反增 昨天為世界地球日, 蔡英文 總統及副總統賴清德共同接見「全國NGOs環境會議」代表團體。...
總統當選人 賴清德 將於5月20日上任,首任 內閣 人事也持續布局中,賴清德已於4月10日上午公布首波內閣名單。 民進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