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編按:全球化的人口擴張、經濟發展快速,人流、物流移動,間接影響地球生態發展,氣候變遷刻不容緩,政治、經濟、環境、金融、科技、公衛無一不幸免。國際再生能源總署3月時指出,全球若要達到氣候目標,到2050年將投入115兆美元於太陽能電、電動車等潔淨能源,如此才能讓全球氣溫上升減緩至攝氏1.5度。

累計到今日,全球已有破億人口感染新冠肺炎,超過三百萬人死亡,這場疫情改變的不僅僅是經濟活動與政治版圖,更由上至下翻轉許多人面對人生的態度。往後,要以怎樣的心情度過每一天呢?感受,那些死亡與大流行教會我們的事。

編按:新冠疫情導致人們對經濟情況和未來堪憂,《日經》報導指出,疫情對生育的影響顯現出來的時間落在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多個國家的出生人數下降10~20%。日前CIA更預測,台灣今年生育率,全球最低,16年後、至2037年時新生兒恐「提早」跌破10萬人大關。

歐盟自2018年5月正式執行的「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到2020年12月所公布的「數位服務法(DSA)」和「數位市場法(DMA)」等法案。從外界看來,這些都像是在對國外的大型企業進行管制及約束,實則是歐盟為了配合發展「數位單一市場」的規劃,對歐盟會員國境內的業者、現在與未來要進歐盟市場的跨國業者進行區分、定義,對不同規模的網路服務業者、平台服務業者進行「法遵」的要求,不再只要求業者「自律」,進一步要求業者們明確落實法遵制度。

編按:去年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經濟發展,供應鏈斷鏈、重要物資及原物料短缺、疫苗供需等問題,逐漸造成各國為國安需求重建區域經濟,利益權衡下,開發中與落後國家似乎已被排擠在全球化經濟復甦之外。《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指出,世界經濟復甦速度遠快於預期,但無論在各國內部還是國與國之間,處於劣勢的國家和人群似乎都將遭受最緩慢的復甦。

中經院今(21)日上調我國今年經濟成長率(GDP),最新預測值為4.8%,較2020年經濟成長率的3.1%可望再上層樓增加1.69個百分點。中經院表示,就經濟成長模式觀察,2021年是呈現「內熱外溫」情勢。國發會示,近期景氣擴張情況超乎預期,今年經濟成長率有機會挑戰5%,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4月23日起開放第5、6類公費對象接種新冠疫苗,包括警察、憲兵及長照社福機構、照護系統之人員與受照顧者,共計25萬人,同時,為了挽救AZ疫苗低迷打氣,並滿足有疫苗施打需求的民眾,也在今天正式開放民眾自費接種疫苗;但無可否認,國際間屢傳民眾接種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引發血栓,甚且多國暫緩施打或限制施打對象等,都加深國人對AZ疫苗的疑慮,更寄望目前號稱安全、保護效力俱佳的國產疫苗。

美國中情局將台灣列為全球生育率最低國家的調查,證明政府因應少子女化的對策仍有不足,應該以更開放的心態,全盤考慮各種有助提升生育意願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