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美國財經媒體CNBC報導,穆迪分析公司(Moody's Analytics Inc.)經濟學者認為,中國實施嚴格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清零政策,很大程度上延長了供應鏈中斷的問題。

據《工商時報》社論整理,2020年由川普主導的第一階段中美貿易協議,已經確認雙方都無法達成協議設定的貿易目標,轟動全球的貿易協定最終只是一場空。在第一階段協議確認無法達成後,各界反而能夠重新聚焦問題的核心。

2021年主要為各大央行保證通膨只是「過渡性」,貨幣政策將持續寬鬆;2022年市場不再能指望大量流動性將持續注入,協助市場渡過經濟惡水,必須注意通膨的持久性與衝擊力。

受到全球大宗物資價格大漲影響,迫使愈來愈多日企已紛紛調高售價,18日,預估日本央行應也會上調通膨預估值,同時,也會打預防針,讓當地民眾知道,日本幾10年來近乎通貨緊縮現象,近期將徹底出現改變。

大陸政府再出招穩經濟增長。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超量續作中期借貸便利(MLF),並且調降政策利率,習近平也呼籲各國,應採負責任經濟政策,強調,必須加強宏觀政策協調,主要經濟體要樹立共同體意識,強化系統觀念,加強政策資訊透明和共用,協調好財政、貨幣政策目標、力度、節奏,以降低對發展中國家的衝擊。

綜合媒體報導,2020年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後,主要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已大幅膨脹,但隨著經濟好轉、通膨率漲至超越央行目標質的水準,央行官員正準備扭轉其購債措施。美國聯準會(Fed)「量化緊縮」(QT)的時代已經到來。

編者按: 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上周與黨團成員、行政院官員討論福島食品進口問題,消息一出,地方官員認為開放在即,但開放後的管理難度更勝萊豬。民眾黨立委賴香伶17日表示,日本福島五縣市的食品重新談判,議定程序上面真的不能貿然的用行政程序就闖關。

《工商時報》社論評估指出,遙遠的烏克蘭風暴,正在對我們造成全面的挑戰,提醒各界勿受錯假訊息誤導之外,更應該加強掌握事件對於台灣金融市場安定的衝擊,避免最壞情況發生,做足因應準備,並且掌握歐美制裁準備方案與施行時間,確保台灣金融與經濟的穩健,無疑是「烏克蘭情勢因應專案小組」最重要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