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美中蘇黎世會晤歷經5個多小時今(7)日凌晨結束, 這是繼安克拉治和天津之後,中美高層官員的第三次面對面會晤,根據會後美中媒體報導,不約而同都用會議進行「成功」來形容這次面對面談判,但美中關係真的峰回路轉、回暖?從報導細節,看得出雙方仍是各自表態。

美國拜登政府2021年1月上台後,有關貿易戰期間美國對中國貨品課徵關稅問題,仍是兩國爭執焦點。繼美國貿易代表戴琪4日表示,將對中國啟動「有針對性的關稅豁免程序」,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5日宣布,擬重新豁免549類中國進口貨品的關稅,並就此徵詢公眾意見。

因應氣候變遷危機,多國已宣誓要在2050達到淨零碳排!台灣環境保護聯盟今天公布2020年直轄市、縣市政府「永續環境施政表現」,發現各地方政府針對公害防制、氣候變遷因應及國土規劃與環境資源管理,大致表現平平,較少縣市有特別突出表現。

習近平推動的「共同富裕」核心是讓中國社會更加公平,也可能改變社會主義在全球範圍內的含義。

美中外交高層官員6日在瑞士蘇黎世會談六小時後達成協議,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在今年底前舉行「線上拜習會」,象徵雙方朝緩解當前緊張關係跨出一步。

拖了5年,土耳其終於在6日批准《巴黎氣候協議》國內法化,以面對更嚴格的減碳標準,也剛好是在氣候變遷大會COP26舉辦之前通過,聯合國對此表達歡迎。

2021年上半年台灣發生56年來最嚴重的乾旱,除了衝擊民生,科學園區水車爭搶與價格飆漲的亂象也頻登新聞版面。

《工商社論》指出,儘管央行主流意見認為,結構因素不會一夕逆轉,台灣通膨率長期維持低而穩定的結構性因素,短期不致鬆動。但高齡者勞參率提升、電商發展等變化一日千里,經濟社會結構面臨的是前所未見的改變,因此所豢養出的通膨新巨獸,同樣不可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