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剛剛落幕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留給全球環境科學界以及各國政府合作廣闊的討論空間。

環保署長張子敬18日在立法院表示,有關收取碳費的「氣候變遷因應法」,下會期就會送立法院審議,未來碳價徵收將採取總量管制及交易平台兩制度併行,企業可將減量的額度出售,碳價也許會比政府訂定的更高,這才能促進企業真正減排。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剛結束,會中通過「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明確點燃要終結燃煤時代的信號。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昨為此提出七項政策建議,呼籲政府加快修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

二百年來因工業革命帶動大量製造及人類生活消費習慣改變,導致碳排放長期累積,造成地球氣候變遷,且對下一代及未來帶來危機,要化解這危機,人人都需採取行動。

「習拜會」引發全球關注,德國總理梅克爾指出,雖然當前對中國須更加小心,但德國及歐盟都應該繼續與中國合作;李顯龍稱,中美恐誤判台海問題;前英國首相布雷爾表示,中國應要清楚瞭解到,「台灣不同於香港。而西方對這點存有強烈看法」。

工研院舉辦院士會議,討論淨零碳排未來挑戰。

OECD通過全球企業最低稅負制,將在2023年上路。財政部表示,為與國際稅制接軌,維護我國課稅權並建立公平合理租稅環境,將推動受控外國企業(CFC)制度上路,並審慎評估將12%的營利事業基本稅額徵收率調高。

史上全球最大規模的租稅改革來臨,全球136國家將於2023年實施兩大新稅制,包括「全球最低稅負制」及「大型跨國企業利潤重分配措施」,《中央社》整理報導5大關鍵一次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