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24日各地對流雲系旺盛,午後時段雙北和新竹多處發生短時強降雨,部分水庫進帳。

台灣疫情在5月初出現重大轉折,截至5月14日,國內病例累計1290例,到了5月24日已暴增為4917例,短短10天新增病例已超過3600例,本土病例大爆發,疫情的嚴峻不僅讓國人緊張,也受到外媒關注,紛紛撰文報導台灣防疫破功的訊息,以下綜合過去幾天知名國際媒體的報導重點:

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上海總部調查研究部主任呂進中近期表示,中國作為全球重要的大宗商品消費國,國際市場價格的輸入性影響不可避免,建議堅持穩健貨幣政策,注重進出口平衡,增強匯率彈性,人民幣適當升值,抵禦輸入性效應。

編按:《中國時報》整理外電報導指出,聯準會可能低估通膨風險,聯準會主席鮑爾和其他主要決策官員使用「暫時」(transitory)一詞來形容升高的通膨壓力,重申美國央行對通膨前景的樂觀看法,,越來越多經濟學家和重量級產業人士向聯準會喊話,該是時候正視通膨威脅了。

國內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3日公布國內新增287例本土確診個案及170例「校正回歸」本土個案。其中個案分布仍以雙北市最多,新北市新增215例、台北市則新增165例,但疫情隨著民眾移動而蔓延,台灣本島幾乎只剩台東縣未出現確診個案。

歐盟峰會廿四日在布魯塞爾登場,除疫情與英國脫歐問題外,各國領袖將討論如何在二○三○年前達成減碳百分之五十五的目標,但有關徵收碳關稅的討論,恐讓西歐國家與碳排量較高的東南歐窮國對立。

新冠病毒依然在許多國家蔓延,科學家普遍認為疫苗是控制大流行的最佳藥方,但在一些國家疫苗短缺成為一大困擾。在這場全球疫苗供應賽中,大國之間的博弈從未停歇。

德國希望歐洲聯盟(EU)與美國、日本甚至中國等國成立氣候俱樂部,避免計畫中的「碳邊境稅」等環保關稅造成貿易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