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彭博社》報導,美國總統拜登表示,他的政府將發布一份諮詢報告,警告美國公司在香港開展業務的風險,因為隨著中國繼續加強對香港的控制,“可能會發生什麼”。
美國總統拜登和德國總理梅克爾周四會面之後,同意在俄羅斯「北溪2號」(Nord Stream 2)天然氣管道的爭議上求同存異,並承諾將共同對抗莫斯科的侵略及北京的反民主行動。
德國總理梅克爾卸任前造訪華府,與美國總統拜登會談。她在會後表示,雙方都認為中國在多方面是競爭者,若有人權不受保障的情況,德國會公開發聲,清楚表達反對立場。
德國總理梅克爾十五日訪問白宮,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雙邊會談並舉行聯合記者會。白宮國安會資深官員告訴美國之音,拜登政府有信心德國將與美國合作共同對抗中國帶來的,包括貿易與人權等挑戰。
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於《聯合報》撰文指出,民主政治是當前主要的政治制度,尤其美國兩黨政治更是全球民主政治的典範;不過發展至今,在實際運作上也出現一些盲點。
編者按: 國內疫情第三級警戒再度延長至7月12日,對各行各業的影響持續擴大,不少民眾收入銳減,卻仍須負擔日常開銷,壓力倍增,尤其對許多到外地工作的遊子,房租負擔更顯沈重。對於租賃風氣更勝的歐美,又是如何解決相關問題的呢?來看看美國的禁止迫遷令是否可以緩解租屋族的困擾。
國內正如火如荼接種COVID-19疫苗,前副總統陳建仁今天呼籲國人繼續踴躍接種,他並分享英國牛津大學亞洲12國疫苗接種覆蓋率統計,台灣每百人口接種疫苗劑次為15劑、完全接種僅0.3%,排後段班。陳建仁表示:「期待八月底,臺灣可以達到至少一千萬人有接種一劑,十月底至少一千五百萬人接種一劑的目標。」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撰文指出,國際社會未能做出真正全球性的抗疫應對,這意味著,我們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同樣無法採取共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