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二○二一年無疑是國際氣候變遷年。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公布第六份氣候變遷報告第一冊(IPCC AR6 WGI);諾貝爾物理獎頒給兩位氣候變遷研究先驅,推崇他們數十年來針對全球暖化提出的先知卓見與預警;即將於十一月初在英國格拉斯哥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廿六次締約國大會,預計將正式達成二○五○年淨零排放的決議。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聯合國氣候高峰會前夕發表最新報告,強調氣候變遷是人類健康面臨的最大威脅,若坐視不管將讓過去50年全球公衛發展功虧一簣,並呼籲各國更積極制定環保政策以達成減碳目標。

新研究顯示,格陵蘭(Greenland)冰層可能已經融化到無法挽回的地步,無論全球以多快的速度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冰層仍可能繼續融化。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為止,全台遭逢56年一遇的嚴重乾旱,政府不僅重啟數百口備援水井,甚至還開鑿許多新的水井應急,最後終於度過難關。

全球對抗氣候變遷能量滿滿,但若少了中國與美國參與,也是枉然。美中溫室氣體排放量合計占全球一半以上,但兩國相處卻不融洽。

美中外交高層官員6日在瑞士蘇黎世會談六小時後達成協議,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在今年底前舉行「線上拜習會」,象徵雙方朝緩解當前緊張關係跨出一步。

拖了5年,土耳其終於在6日批准《巴黎氣候協議》國內法化,以面對更嚴格的減碳標準,也剛好是在氣候變遷大會COP26舉辦之前通過,聯合國對此表達歡迎。

2021年上半年台灣發生56年來最嚴重的乾旱,除了衝擊民生,科學園區水車爭搶與價格飆漲的亂象也頻登新聞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