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韋伯說人是尋求「意義」的動物,又說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的動物。「意義」對於人之重要性有如此,學者也不能例外,許多科學家都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為自己的研究工作找到一種意義。愛因斯坦說他的學術工作是為了尋找真理,這是一種「意義」;而居里夫人則認為她的工作是為了造福社會,所以她發現鐳之後並不申請專利,這也是一種「意義」。前後兩種「意義」固有所別,然其為「意義」則一。

許多史學工作者也不可避免地要面臨「意義」的問題。「意義」千殊萬別,...

承成均館大學之邀,參加大東文化研究院創立五十週年的盛會,本人感到非常榮幸。如果我的了解沒錯,大會是希望我對近代中國的學術歷程作一個回顧,並對目前的狀況及未來的方向作思考,所以以下我將分成三點來談:第一、中國近代新學術運動的歷程;第二、中國近代新學術運動所產生的若干問題;[1] 第三、我將簡單談一下人文學未來發展的方向。

一、近代中國的「新學術運動」

在本文的一開始,我想強調一下,近代中國有一個「新學術運動」。經此運動...

2007年夏天,我到京都訪問了兩個月。初到那幾天,沒有機會開口講話。我信步於京都大學百萬遍附近,在書店看到一本似雜誌又似專書式的別冊,封面的幾個大字「湯川秀樹」吸引了我。

湯川秀樹(Yukawa Hideki, 1907-1981)是日本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物理)。我在唸大學時就聽說這個家庭出了幾位知名學者:他的父親小川琢治是地質學家,他的兄弟小川芳樹是冶金學家、貝塚茂樹是中國上古史家、小川環樹是中國文學史家(他們分別是湯川、...

我個人相當留意現代西方社會科學的理論,但是我也常想到,所謂西方,往往是指近代的西歐、北美,所謂西方的社會科學概念,往往是從這些地區的經驗所發展出來的理論,本身有相當的侷限性,同時也了解到,藉由對本土的深入研究,可以提出對西方主流社會科學產生具有重大意義的挑戰。

已故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1931-2001)在其〈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應躋身世界主流〉 [1] 一文中,便提出這樣的看法。最常被引來支持這一個看法的,是美國漢學家牟復禮(...

最近我應邀到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作一場大規模的通識教育講座,我粗定的講題是「為什麼天才總是成群地來?──漫談學術環境的營造」,在演講中我提到:我們太注重線性的、縱向式的傳習與聽受,往往忽略橫向的、從側面撞進來的資源,事實上這兩者缺一不可,應該交叉循環為用。

我想從幾個事件說起。幾年前我與一位留英的政治思想史學者談到,我讀英國近代幾位人文學大師的傳記時,發現他們並不都是「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而是有參加不完的社交或宴會,...

但是,後來我的興趣還是在了解:是什麼歷史因素造成了今天的我們?這就牽涉到近世中國。我的「近世」從明代中期一直到1950年代,關心的重點是思想、學術以及文化的歷史,事實上只要是這幾個世紀中的問題,我都有濃厚的興趣。當然在我處理過的各式各樣主題中,還是可以勉強找出兩、三個理路。譬如:明末清初與清末民初的兩次思想轉型、明代後期以來商業社會、城市文化與古典儒家以農業文明為主的思想心態之間的較勁與磨合等。當然,我也寫過一批與章太炎、梁啟超、胡適、...

大甲溪自三千八百多公尺的中央脊梁山脈奔流而下,湍急水流宛如畫刀,在地表刻出壯麗絕美的景觀,也孕育了豐富的生態與人文。

台灣自經濟掛帥後,過度開發的惡果不斷顯現,土石流與河川毒化最為驚心動魄........漸漸地,一股反省的力量在匯集,彷彿呼喚溯魚回原鄉的動力。

為了對大河有更多的了解,作者走訪流域,藉文獻圖籍、耆老口述、近身觀察,其能拉近人與大河的距離並修補長期的裂痕。

這是一本認識大甲溪的入門書,...

鑑於海內外對台灣經濟前景抱持悲觀看法者日漸增多,以及廠商出走西進者絡繹於途,時報文教基金會與中國時報系等單位於日昨聯合舉辦「台灣當前經濟情勢」研討會,邀請產、官、學界專家及民意代表群聚一堂,為國內經濟把脈,並提出諸多建言。

我們認為,台灣自戰後的破敗落後,經過國人幾十年來胼手胝足努力耕耘,不僅克服內外挑戰,奠定發展民主法治基礎,更創造了舉世歆羡的台灣經濟奇蹟。然而,正當全國上下以民主方式推動政權輪替,期待台灣政治經濟建設更上層樓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