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能源碳排量「逆勢成長」 我國首期減碳2%目標宣告破功

我國訂有五年一期 減碳 計畫,第一期為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比基準年2005年減少2%,是減碳政策重要指標。近日統計出爐,2020年減幅僅1.88%,主因在能源排碳量降不下來,還增加3.81%,我國首期減碳目標宣告「破功」。

環保署 表示,近日已跟各部會啟動檢討第一期的減量成效,目前較為明確的是電力排放係數降幅不如預期,能源部門會重新檢視用電成長及節電狀況...

全球氣候異常,今年還沒有颱風侵台,經濟部水利署今天表示,將以最極端情況做準備,持續觀察颱風、東北季風及各水庫蓄水量三項重點,再於9月水情會議上綜合判斷是否啟動「抗旱3.0」。

施行至今快兩年的 用電大戶條款 ,要求契約容量5000瓩(kW)以上的企業需在五年內履行使用10%綠電的義務,隨著檢討期限將至,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TRENA)19日公布2021年度統計,顯示國內排碳量前20大的企業中,使用綠電占比最高的台積電,綠電也僅占用電量的4%,其餘19家連1%都不到。

高溫讓中國面臨旱災與缺電危機!近來中國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乾旱,許多省份即使努力造雲,仍無法緩解 高溫 與缺雨的狀況,而水力發電也因為乾旱面臨嚴重供電壓力,各地都有限電的狀況出現。

喜馬拉雅山(Himalayan)是地球暖化的指標之一,隨著環保團體鼓吹種樹來對抗氣候變遷,居住在拉達克(Ladakh)寒漠(cold desert)地區的村民展開植樹計畫,希望增加生物多樣性並且創造收入。不過生態專家警告,在樹木無法自然生長的地區盲目造林,帶來的可能會是傷害。

基隆水情趨緊,經濟部水利署已將基隆水情燈號轉亮提醒綠燈。水利署今天(16日)指出,基隆正值枯水期且多日未雨,川流量減少影響部分高地供水,但水利署已與台水公司協力透過水車、啟用舊管線支援支援供水,雖然按照過往經驗,在中秋過後基隆水情將慢慢好轉,不過,今年至今未有颱風襲台,水利署已做沙盤推演,啟動各項應變措施,包括人工增雨、調派抽水機支援,且現正評估是否在基隆設置海水淡化設施,要以最佳準備來因應可能的極端狀況。

國道七號開發案歷經十年環評,一度遭認定不應開發,也曾進入二階環評,在去年底重回環評初審。昨(15)日環保署召開「國道七號高雄路段計畫」第四次初審,由交通部政務次長陳彥伯親自出席,高雄市副市長林欽榮率多位市議員參與,表達支持開發。反對國道七號的民眾則指出,國道七號選址錯誤,將加劇地方空污情形。

蔡政府高喊居住正義,並通過居住為基本人權條款,但過少的社會住宅根本無法滿足市場上龐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