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2023年2月15日我國公告實施《氣候變遷因應法》(簡稱氣候法),於昨(15)日上路滿一週年。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總監趙家緯評點,這一年的進度「不如預期」,但已可從台灣社會的討論中看見「氣候主流化」的修法效果。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則表示,12項優先子法目前完成七項,要盡速把相關子法完成。而另一重要檢核點是,環境部應按《氣候法》於今年提出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
2019年底通過的《海洋基本法》,明定兩年內政府應制定包括《海洋保育法》、《海域空間管理法》、《海洋產業發展條例》等「海洋三法」,但至今只有《海洋產業發展條例》三讀通過。四年過去,海保法行政院版本草案終在15日的行政院會上通過,並將提交立院審議。
科技大廠聯手推動循環經濟,期望透過回收、維修、租賃及再利用等方式,延長電子產品生命周期,達環境永續。但這條循環經濟之路,面臨的是法規及消費習慣挑戰,已有科技大廠積極投入。本報特別製作專題報導,看業者如何打造循環經濟這一門好生意。
龍年開紅盤,投資人莫不期待台股「龍」光煥發。但對於即將執政的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團隊而言,以龍年為始的未來四年任期,有諸多經濟與社會課題亟待解決,絕對不容忽視。
因應《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經濟部與內政部擬規定未來新建、增建或改建建築物如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以上,每20平方公尺應設置1瓩太陽光電。5日辦理研商會,民團表示該法案獲社會普遍支持,很可惜政府卻選擇保守路徑,呼籲門檻應下修至300平方公尺,且針對高耗電的建物類別應提高標準。
主計總處6日公布物價統計指出,由於蔬菜供應回升,蛋價出現三年半首度下跌,加以去年1月適逢春節期間物價循例調高,1月通膨率降至1.79%,為七個月以來最低,即使排除春節因素後的通膨率也僅2.4%,通膨壓力持續減輕。
今年壽險業最受矚目的事件非新光人壽的現金增資莫屬。去年6月「改革派」入主新光金後,金管會立即約談董事長,指示五大監理期待,其中對人壽子公司增資的「提點」卻未獲承諾。金管會隨後在端午節記者會「逐字唸出」對新光人壽的增資要求,並且「不希望看到,增資成為(大股東間)對弈的籌碼」。
今年1月針對新光人壽未能足額增資,金管會又邀請金控與人壽高層「喝咖啡」;警告人壽資本適足率(RBC)若連續兩期(一年)未達標的懲處風險。據報導,...
台灣政府對歐媒釋出欲建立與歐盟經貿新架構的想法,駐歐盟代表李淳向中央社進一步說明,台灣並未放棄推動雙邊投資協定,而是希望與歐盟形成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將以堆積木、多層次方式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