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對歐盟拋出經貿新架構

台灣政府對歐媒釋出欲建立與歐盟經貿新架構的想法,駐歐盟代表李淳向中央社進一步說明,台灣並未放棄推動雙邊投資協定,而是希望與歐盟形成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將以堆積木、多層次方式推動。

歐洲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在17日報導指出,台灣正尋求與歐洲聯盟(EU)建立類似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的架構性模式,以突破歐盟官方多年來抗拒與台灣洽談雙邊經貿或投資協定的僵局。

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李淳30日接受中央社採訪表示,政府這套構想尚待討論形成具體的推動方向,大方向的共識是要去推動一個全面性經濟夥伴關係,「在這個架構下,有一些是要簽協定的領域,譬如說BIA(雙邊投資協定),我們沒有放棄,另有一些是要把我們現有的合作關係制度化」。

歐盟與台灣雙邊投資協定(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源自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構想,但執委會在與中國的全面投資協定卡關後,便拒絕討論歐台雙邊協定。

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強力支持推動歐台雙邊協定,包括改提議洽簽「供應鏈韌性協定」等新方案,希望改變執委會的冷淡。李淳所提新架構是近年連串努力下的新嘗試。

他坦言今年台灣及歐盟都面臨政府換屆,因此短期難以期待具體成果,目標是先拋出議題、討論,「先讓雙方同意制度化的利益,然後再來看怎麼把它制度化」。

所謂雙邊關係制度化,李淳舉例像是台灣與歐盟經貿對話雖已提升到部長級,但並未成文約好定期舉行,過去也發生過台歐數位對話因官員更替等技術性原因而中斷兩年,所以希望透過文字約定,使各個合作領域的溝通模式常態化,消除雙方人事替換等變數。

李淳說,新架構下還能展開新領域、新產業的對話,例如經濟安全對話,或是開拓半導體、量子電腦的制度性合作模式。「有了合作關係,最後再花比較長的時間簽協定,所以其實就是典型的堆積木、多層次方式」。

李淳對於「去風險化」的分析

另外,駐歐盟代表李淳今天在1月30日一場探討經濟安全的論壇上分享台灣經驗。

他首先分析對經濟風險的管理,也就是當前歐美流行詞彙「去風險化」(de-risking)的作為應有三層次。第一層是針對超級敏感關鍵的新興科技,脫鉤(de-coupling)是管理風險的唯一方式;第二層是相對敏感產品,例如關鍵原物料和先進電車池,作法是降低依賴;第三層則是無需介入的其他多數全球貿易投資活動。

李淳指出,這是一個在經濟效率與安全之間尋求再平衡的行動,需要精準的定義管理範圍,避免過度反應。因此對象是那些將經濟依賴關係「武器化」以達成政治目的者。

他提醒,有些企業忘了經濟安全的概念源頭,開始把台灣也看做「去風險」的對象,這是會失衡的過度反應,對經濟安全看得太重而忽略了經濟效率和利益的一面。

「你不會想要對一個有效率且值得信任、理念相近的夥伴降低依賴」,李淳強調,「否則你將會在這過程中失去經濟利益」。

李淳建議大家與台灣對話。「我們是這一切的真實戰場,是遭受經濟脅迫、外國干預、脫鉤、科技競爭…的戰場」。

他說,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最近公布落實經濟安全的方案,包括出口管制、強化投資審查等等,對歐盟來說是新政,而台灣對中國實施類似措施則已有25年歷史,「我們樂於分享經驗」。

曾任南韓貿易部長的皮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級研究員呂漢辜(Han-koo Yeo)是同場與談人,他分享「去風險化」正在改變南韓的貿易結構。

呂漢辜指出,過去20年來中國是韓國最大貿易夥伴,南韓對中出口甚至大於對美與對日出口的總和,但去年情況逆轉,中國占南韓出口總額首次降到20%以下。

他認為這不是暫時性的,而是結構性的變化。包括中國自製中間產品逐漸取代自韓國進口,中國政府因美國在韓部署薩德飛彈而對韓國經貿脅迫、官方電視台抵制韓流影歌、韓國零售集團樂天撤出中國等現象,將長期改變韓商對中國的信心。

呂漢辜並分析,中國並未因他國經濟安全考量而被孤立、停留在內部,北京反而鼓勵中國企業再次全面向外投資,包括到中東、非洲。

另一位與談的日本經濟新聞(Nikkei)首席科技特派員鄭婷方也提醒,勿低估中國在美中科技戰下持續提高晶片、設備、原物料自主性和電子供應鏈升級的努力,「許多人告訴我,他們仰賴自己只是時間問題」。 (編輯:陳政一)1130131

他首先分析對經濟風險的管理,也就是當前歐美流行詞彙「去風險化」(de-risking)的作為應有三層次。第一層是針對超級敏感關鍵的新興科技,脫鉤(de-coupling)是管理風險的唯一方式;第二層是相對敏感產品,例如關鍵原物料和先進電車池,作法是降低依賴;第三層則是無需介入的其他多數全球貿易投資活動。

李淳指出,這是一個在經濟效率與安全之間尋求再平衡的行動,需要精準的定義管理範圍,避免過度反應。因此對象是那些將經濟依賴關係「武器化」以達成政治目的者。

他提醒,有些企業忘了經濟安全的概念源頭,開始把台灣也看做「去風險」的對象,這是會失衡的過度反應,對經濟安全看得太重而忽略了經濟效率和利益的一面。

「你不會想要對一個有效率且值得信任、理念相近的夥伴降低依賴」,李淳強調,「否則你將會在這過程中失去經濟利益」。

李淳建議大家與台灣對話。「我們是這一切的真實戰場,是遭受經濟脅迫、外國干預、脫鉤、科技競爭…的戰場」。

他說,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最近公布落實經濟安全的方案,包括出口管制、強化投資審查等等,對歐盟來說是新政,而台灣對中國實施類似措施則已有25年歷史,「我們樂於分享經驗」。

曾任南韓貿易部長的皮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級研究員呂漢辜(Han-koo Yeo)是同場與談人,他分享「去風險化」正在改變南韓的貿易結構。

呂漢辜指出,過去20年來中國是韓國最大貿易夥伴,南韓對中出口甚至大於對美與對日出口的總和,但去年情況逆轉,中國占南韓出口總額首次降到20%以下。

他認為這不是暫時性的,而是結構性的變化。包括中國自製中間產品逐漸取代自韓國進口,中國政府因美國在韓部署薩德飛彈而對韓國經貿脅迫、官方電視台抵制韓流影歌、韓國零售集團樂天撤出中國等現象,將長期改變韓商對中國的信心。

呂漢辜並分析,中國並未因他國經濟安全考量而被孤立、停留在內部,北京反而鼓勵中國企業再次全面向外投資,包括到中東、非洲。

另一位與談的日本經濟新聞(Nikkei)首席科技特派員鄭婷方也提醒,勿低估中國在美中科技戰下持續提高晶片、設備、原物料自主性和電子供應鏈升級的努力,「許多人告訴我,他們仰賴自己只是時間問題」。 

相關新聞

台灣經濟研究院昨(25)日發布最新經濟預測, 上修今年國內經濟成長率至3.85%,較前次預測上修0.56個百分點,主因投資、貿易逐步好轉。...
考量美國總統大選結果恐激化中美對立,地緣政治風險將成為更嚴峻的外在挑戰,經長郭智輝23日宣告,將以「境外關內」為戰略架構,由經濟部出面籌組...
行政院長卓榮泰今天宣布,已同意2025年軍公教員工待遇調升3%。行政院人事總處指出,此調薪案將於明年元旦生效,影響人數約73萬人,...
勞保基金將於2028年用罄,勞動部長何佩珊先前在立院備詢時,被問及任內是否啟動勞保年改?她強調「撥補就是改革」,並重申有政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