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2024台灣人工智慧年會 於本月27日至28日假中研院人社中心舉行(註1),以「百工百業用AI」為題探討AI技術應用、數據取用與管制,同時關注AI人才培育、數位轉型等議題 。開幕式更邀請到副總統蕭美琴致詞,她直言:「 在這個AI革命中,成敗在於我們是否能夠一起跟上時代。 」會議中產官學研專家主張重視AI實用、深入產業,本文彙整討論內容與相關報導,與讀者一同追蹤近期趨勢。

國際碼頭工人協會(ILA)29日表示,美國東岸和墨西哥灣的港口將自10月1日起進行罷工,其目的為要求資方減少投資碼頭中的自動化設備,並且增加工人薪資。根據摩根大通估計,若罷工發生單日經濟損失最高恐達50億美元;Sea Intelligence則估計,依照現在的港口量能,每罷工一天所囤積的貨運量會需要六天才能疏通,而拜登總統日前則表示他不打算干預罷工行動。

日經225指數30日盤中一度暴跌近5%,並跌破38,000點水關,從27日創的兩個月高點急速拉回。即使後來跌幅有所縮小,但跌幅仍超過4%,在38,000點附近徘徊。

 大陸知名經濟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余永定表示,大陸經濟正面臨嚴峻挑戰,呼籲應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至於基建投資所需的資金支持,他強調,不用擔心政府的槓桿率,大陸的財政政策仍有擴張空間。

國土計畫法 原定明年上路,卻從中央地方互槓延燒到綠營內亂、部會分歧; 行政院 長卓榮泰坦言,國土法若干解釋、字眼、文字用語,確實會讓人產生疑慮。縣市政府和藍綠立委紛紛要求暫緩實施,環團則呼籲中央如期上路。隨著暫緩聲浪漸起,政治戰場也轉移到「責任誰來擔」,卻始終忽略國土法雖是整體規畫,但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家戶的資產價值和運用限制;基於國土安全永續的國土計畫,在地方和農民眼中卻缺乏公平正義,這才是該法最大的阻礙。

碳費費率審議會將於10月7日召開第六次會議,可望將一般費率與優惠費率定案。環保團體今日(27日)呼籲,優惠費率之底價應設為每噸新台幣300元,一般費率至少500元,且應參考英國與歐盟CBAM做法,為相關優惠折扣設置 「落日條款」 ,最晚於2035年以前應全數中止。

中國昨天朝太平洋試射洲際彈道飛彈,距離上次朝太平洋方向試射已間隔44年。 戰略學者分析,中國藉此對美國傳達具有核報復能力,且展現一旦台海發生戰事,有能力拒止美軍介入。

中國經濟學者、投資公司春華資本的創始人胡祖六近日在論壇上表示,要掌握中國經濟走勢是否向好,居民消費是最重要的經濟指標,它也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唯一可行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