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時報文教基金會與經濟部水資源局共同舉辦的「再造九份二山-原鄉重建之夜」在台北中正紀念堂登場。會中邀請各族的原住民在現場歌唱、舞蹈、吟詩,希望原住民愛好大自然的原始本性,使綠化山林的推動工作變得豐富而活潑。

行政院院長唐飛、政務委員黃榮村、陳錦煌、立委趙永清、中國時報發行人余建新、時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余範英及經濟部水資源局局長徐享崑都應邀親臨現場。

微涼的晚間,台北中正紀念堂充滿原住民的熱情。在蔚藍的燈光下,「...

由時報文教基金會、經濟部水資源局共同主辦的「水的關懷─二十一世紀的海島願景」研討會今天早上在國家圖書館隆重舉行。總統府副秘書長簡又新特代表陳水扁總統致詞,對時報文教基金會十年來結合政府機關代表、學者專家及熱心環保工作者,共同研商永續經營水資源的策略與方針表達由衷的嘉勉。

陳總統在書面中指出,去年九二一大地震,讓台灣人民深刻經歷到山川變色的衝擊,今年的高屏溪毒水事件,更讓我們意識到南台灣的河川生命資源,已遭受到致命的戕害。...

九二一震災一年來,九份二山南路貓羅溪上游集水區以種檳榔為主要經濟來源的中寮鄉合興村村民們覺醒了,意識到唯有進速進行造林,才是根本之計,於是自動發起要「將檳榔園變綠林」,計劃若能成功,將成為民間造林的優良示範,一旦造林成為全民運動,中台灣枯禿的山巒重新長綠,水源得以涵養,珍貴的國土不再流失,才有永續經營台灣的願景。

去年九二一,百年的大震災,重創了中台灣的的山河容貌,尤其震央所在的九份二山,走山移地,山壁崩塌面積達180公頃。...

在世紀末的轉戾點,我們不能不問:我們將要交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台灣、什麼樣的未來?在二十一世紀來臨前,我們對這塊土地是否要有所許諾?

公與義的社會就是我們的許諾和願望。

公與義社會的成形,政府的角色扮演,法制規範的建構有其必要,社會大眾公民意識的覺醒,社區力量的凝聚,以及公民倫理的重組,無疑更是形成公民社會的必要條件。台灣社會能否從傳統走向現代,進而迎向二十一世紀的新境界,是無論朝野、...

在「浩劫之後-九二一大地震的省思與前瞻」座談會中,與會的官員、民代與學者均認為,我們必須認真從這次震災汲取經驗與教訓,積極建立制度化的救災體系,強化救災能力與裝備,賑災措施要兼顧災民需要與社會公平性,對災民及救援人員提供心理輔導,追究不法建商及建管單位的責任,並且結合社區力量,重建更美好安全的家園。

座談會由時報文教基金會及中時報系主辦,中國時報社長黃肇松主持。與會者包括經建會主委兼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副執行長江丙坤...

創立於1988年,每年舉辦一次,是在當時《中時晚報》的發行人余範英、社長高信疆、影評人焦雄屏、黃窹蘭等人的推促之下成立的。

獎項分為商業映演類和非商業映演類,邀請知名學者、影評、電影工作者擔任評審,給予獎項贈與獎金,並於《中時晚報》的副刊上刊載影評,挖掘了許多有潛力的 影像創作者,像是蔡明亮、林書宇、林泰州、楊力州等等。其評論及評審過程紀錄,均由時報文化出版社集結出版,如《當代港台電影1988-1992》、《當代中國電影1994》等...

被遺忘的島嶼─蘭嶼社區
交纏在傳統與現代、南島族群與自我認同、文化追尋、反核廢料、失落的傳統建築、未來的希望之間,蘭嶼的問題其實是無比複雜的。從十年前的反核廢料開始,蘭嶼的共識多是建立在「不要什麼」上。
對達悟族人而言,「社區」 是個未曾聽聞的東西,何況還要「總體營造」。凝聚共識發展所遇上的困難得以想見,然而,這也是蘭嶼面對現實思考「要什麼」追尋的起點。

哈瑪星築夢記─西子灣社區

...

嘉義縣阿里山鄉村的「達娜伊谷」,是曾文溪上游的一條小溪,溪中盛產肉質鮮美的鯝魚,因此有「鯝魚故鄉」的美喻,在阿里山公路開通之後,經常有歹徒前往毒魚、電魚,使得當地的魚類資源日益枯竭,令當地村民深惡痛絕。

山美村民因為無法忍受歹徒這種行為,在民國77年10月的村民大會中通過生態保育方案,將18公里長的傳統漁場捐獻出來,由村民共同保育,並組成河 川巡邏隊,在村中壯丁的晝夜巡守下,讓宵小不敢再越雷池一步;而溪谷中的魚蝦也迅速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