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賴總統內閣團隊已正式開始運作,社會關心政府財經政策走向,而經濟部與國發會由資深產業界人士主導最令人期待。大家都在看,民間企業「劍及履及」的管理模式,與「縮減成本」提升競爭力的特質,能否被導入公務系統,顛覆行政官僚「照章行事」的徐緩作風,重塑「有為有守」的嶄新政府。

我國通膨率自2022年升破2%,迄今已連續三年在2%以上,加以俄烏戰爭依舊,以巴衝突未歇,國際農工原料、原油行情震盪走高,一旦原物料行情大漲,在原物料悉數依靠進口的情況下,我國將無法倖免於輸入性通膨,從國際政局研判,川普或拜登不論誰在年底當選下一任美國總統,世界仍難太平,從現在算起,未來五年通膨仍將如影隨形。

台灣面臨能源短缺,已是不爭的事實,不僅已構成國內半導體業營運風險,全球晶片業也可能受到波及。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全球能源中心高級研究員 Joseph Webster 指出,台灣不僅面臨能源短缺,更面臨電力短缺。他告訴 CNBC:「台灣的電力短缺可能有礙全球半導體市場發展,供應出現干擾恐將波及全球產業。」

近期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產業大咖群聚,全台掀起AI旋風。「AI教父」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超微執行長蘇姿丰等人親自來台,也紛紛提出在台設廠、投資。經濟部長郭智輝昨(5)日到立法院備詢時說,預期2025年到2028年是AI成長爆發期,原本的2025能源配比目標「532」可能需要調整。

碳有價時代來臨,企業碳焦慮越滾越大,「台灣碳交易之父」、台北大學教授李堅明認為,碳權是重要避險工具,企業在等待負碳技術成熟之前,短期應靈活運用碳權進行減碳。

在九十年代初期,大家十分關心因為推動資訊化的的過程中,造成數位落差帶來的社會問題,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更在二○○三年擔任台灣領袖代表出席APEC會議時,提出建立數位機會中心DOC(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的計畫,希望協助APEC會員國有效縮減數位落差,並進一步轉變成數位機會。

全球面臨氣候變遷挑戰,台灣也將訂下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但為實現非核家園,台灣核電廠陸續除役,國內也掀起核電廠延役與否的討論,環境部長彭啟明3日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時重申, 堅守《環境基本法》非核家園目標,但也坦言,2050年淨零排放,「現實來看根本達不到,台灣也可能一樣」。

根據國際諮詢公司Resonance Consultancy新近發布的「二○二四全球最佳城市」(World's Best Cities 2024),我們的首善地區大台北(包含新北)名列亞洲第六、世界第四十二,考量到台灣的歷史與幅員,這項成績確實肯定了大台北多年以來的苦心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