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彭博資訊報導,在台灣晶片製造業者正努力填補全球半導體供貨短缺之際,台灣正受到再次竄升的新冠病毒疫情,以及長達一年的乾旱衝擊農業、企業和能源等兩大壓力夾擊。在政府努力遏制疫情的同時,水、電雙缺的緊張情勢凸顯出台灣面臨氣候變遷的脆弱性所衍生的長期挑戰。

24日各地對流雲系旺盛,午後時段雙北和新竹多處發生短時強降雨,部分水庫進帳。

德國希望歐洲聯盟(EU)與美國、日本甚至中國等國成立氣候俱樂部,避免計畫中的「碳邊境稅」等環保關稅造成貿易摩擦。

石門水庫集水區蓄水量持續探低,北水局調降每日出水量嚴格控管水情。

嘉義林管處轄管玉山事業區第52林班16日發生森林火災,17日出動直升機8架次空中灑水灌救,仍無法阻止火勢。

衛報報導,根據最新研究《塑膠垃圾製造者指數(The Plastic Waste Makers Index)》,全球55%一次性塑膠垃圾產自20間公司,有國營也有跨國公司,包含石油天然氣巨頭和化工大企業,加劇氣候危機並造成環境災難。

今年5月中旬,台灣地區受到持續乾旱以及氣溫升高的雙重衝擊,一周之內出現兩起大停電事件。誠如蔡英文總統所說,此不只是讓正承受疫情升溫影響的一般大眾憤怒的表示難以接受,對於正要迎來就職五周年的蔡總統,自然更是直白的反應「我也很難接受。」為此,她在517大停電的次日,就立即要求行政院應全面檢討電力調度以因應極端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新挑戰。

爆發的武漢肺炎疫情、水情緊繃,電力也亮起警戒燈號,總統蔡英文的520連任週年挑戰不少。全面執政的一年間,如同競選時以能源為亮點的環境政見,環境施政仍是側重能源題,100天後亦將面對任內第二次的能源公投,接受全民的考驗。環境資訊中心去年推出蔡政府第二任期的環境能源挑戰,一年後再度檢視,也邀請讀者持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