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 馬丁•沃爾夫撰文指出,美國的問題在於,其保護主義是一種政治上可以接受、但卻無法有效替代設計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的手段。

編者按: 衛福部食藥署十日公布國產新冠肺炎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審查標準,療效評估擬以「免疫橋接」方式佐證,「應檢附資料」則強調根據美國食藥局(FDA)相關規定制訂。此規定一出引發許多爭議,到底免疫橋接在國際上可不可行?目前國產疫苗若要通過國際認證的難點為何?以下為相關整理。

編者按:台灣原本是防疫的前段班,卻在上月中一夕間風雲變色,眼看在歐美逐漸展開後疫情新生活之際,對於亞洲46億人口的大多數人而言,今年剩下的日子恐怕與去年無異,許多人都在問:外出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減少出門的防疫例行公事何時能畫下休止符?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全球確診數已突破1億7千萬,造成超過380萬人口死亡,在這波疫情中,「無症狀」感染者在社區的流竄,似乎是除了病毒傳播快速之外,最令人頭痛的事,但本月一號在新加波的發現,為監控無症狀感染者的足跡露出一線曙光。

世界衛生組織(WHO)官員16號表示,最早在印度發現的Delta新冠變種病毒現在已擴散到全球80多個國家,且隨著它在全球傳播,該變種病毒仍持續變異。

全球海運峰會,討論降低碳排的衡量標準。

美俄高峰會16日登場!美國總統拜登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周三於瑞士日內瓦會面,雙方預計會談重點包括氣候變遷、核武管制、駭客攻擊與囚犯問題等,但外界預期此次會面不太可能達成任何突破或協議。

《巴黎協定》簽訂後,各國希望採取對「碳」課稅的方式,刺激排碳大戶往低碳、零碳的方向前進,隨著《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即將轉型為因應氣候變遷的專法,台灣的法規該怎麼制定才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