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根據經濟部盤點,至2030年綠電供給量達900億度,遠大於企業界需求量408億度。此外,經濟部主導離岸風電區塊開發3-2期選商結果預計6月出爐。

經濟部表示,因應全球2050淨零轉型浪潮,及台電業者加入國際綠色供應鏈與RE100承諾,綠電已成台灣產業發展及出口的關鍵生產要素,預計2030年國內業者將迎來第一波綠電需求,經濟部持續擴大綠能發展、降低開發成本,同時透過「統購分銷」機制,滿足企業購買綠電需求。

...

大選前後綠營態度反覆 桃市府批政治操作 地方揚言抗爭到底

經濟部撤銷桃園市處分,讓SRF發電廠又可進駐桃園,在地民眾已準備連署發動抗爭。圖為抗議畫面。(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立方、可寧衛與立疆等3家經營固體再生燃料(SRF)發電業進駐觀音桃園科技工業園區一事,在今年初大選前後,出現不同轉折。去年底由於有觀音居民強烈反對SRF業者進駐桃科園區,經濟部3度發函收回對業者的推薦函,桃市府以此為由,...

台灣面臨能源短缺,已是不爭的事實,不僅已構成國內半導體業營運風險,全球晶片業也可能受到波及。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全球能源中心高級研究員 Joseph Webster 指出,台灣不僅面臨能源短缺,更面臨電力短缺。他告訴 CNBC:「台灣的電力短缺可能有礙全球半導體市場發展,供應出現干擾恐將波及全球產業。」

碳有價時代來臨,企業碳焦慮越滾越大,「台灣碳交易之父」、台北大學教授李堅明認為,碳權是重要避險工具,企業在等待負碳技術成熟之前,短期應靈活運用碳權進行減碳。

全球面臨氣候變遷挑戰,台灣也將訂下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但為實現非核家園,台灣核電廠陸續除役,國內也掀起核電廠延役與否的討論,環境部長彭啟明3日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時重申, 堅守《環境基本法》非核家園目標,但也坦言,2050年淨零排放,「現實來看根本達不到,台灣也可能一樣」。

多家歐洲大型電力公司紛紛下修或重新評估開發 再生能源 的目標,原因是成本升高、電價降低。這預示能源轉型面臨困難。

新任閣揆卓榮泰於20日正式上任。面對能源議題,他指出,會持續穩定、安全供電,並繼續發展綠能,追求「非核家園是不可放棄目標」。

為了普及可彎曲的超薄鈣鈦礦型光伏電池,積水化學工業等日本國內製造商、經濟産業省、東京都等約150個團體將於近期成立協議會。為了納入確定日本2040年度電力構成的下一期能源基本計畫中,最早在今年夏季將設定同年度的裝機容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