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時報文教基金會、中國時報系河川保護小組及經濟部水資源局共同主辦「震災對維生系統之影響與復建座談會」在時報大樓舉行,與會學者專家咸認,記取二千多條人命所換來的震災經驗,建立一套災害維生系統,已刻不容緩。
座談會由中央大學教授歐陽嶠暉、台大環工所教授於幼華及時報河川保護小組召集人林聖芬共同主持。參與人員包括:張鴻仁(衛生署副署長)、鄭顯榮(環保署 天然災害緊急應變小組執行秘書)、盧清雄(台灣省自來水公司總經理)、張添晉(台北科大教授)、...
在「浩劫之後-九二一大地震的省思與前瞻」座談會中,與會的官員、民代與學者均認為,我們必須認真從這次震災汲取經驗與教訓,積極建立制度化的救災體系,強化救災能力與裝備,賑災措施要兼顧災民需要與社會公平性,對災民及救援人員提供心理輔導,追究不法建商及建管單位的責任,並且結合社區力量,重建更美好安全的家園。
座談會由時報文教基金會及中時報系主辦,中國時報社長黃肇松主持。與會者包括經建會主委兼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副執行長江丙坤...
創立於1988年,每年舉辦一次,是在當時《中時晚報》的發行人余範英、社長高信疆、影評人焦雄屏、黃窹蘭等人的推促之下成立的。
獎項分為商業映演類和非商業映演類,邀請知名學者、影評、電影工作者擔任評審,給予獎項贈與獎金,並於《中時晚報》的副刊上刊載影評,挖掘了許多有潛力的 影像創作者,像是蔡明亮、林書宇、林泰州、楊力州等等。其評論及評審過程紀錄,均由時報文化出版社集結出版,如《當代港台電影1988-1992》、《當代中國電影1994》等...
被遺忘的島嶼─蘭嶼社區 交纏在傳統與現代、南島族群與自我認同、文化追尋、反核廢料、失落的傳統建築、未來的希望之間,蘭嶼的問題其實是無比複雜的。從十年前的反核廢料開始,蘭嶼的共識多是建立在「不要什麼」上。 對達悟族人而言,「社區」 是個未曾聽聞的東西,何況還要「總體營造」。凝聚共識發展所遇上的困難得以想見,然而,這也是蘭嶼面對現實思考「要什麼」追尋的起點。
哈瑪星築夢記─西子灣社區
...
嘉義縣阿里山鄉村的「達娜伊谷」,是曾文溪上游的一條小溪,溪中盛產肉質鮮美的鯝魚,因此有「鯝魚故鄉」的美喻,在阿里山公路開通之後,經常有歹徒前往毒魚、電魚,使得當地的魚類資源日益枯竭,令當地村民深惡痛絕。
山美村民因為無法忍受歹徒這種行為,在民國77年10月的村民大會中通過生態保育方案,將18公里長的傳統漁場捐獻出來,由村民共同保育,並組成河 川巡邏隊,在村中壯丁的晝夜巡守下,讓宵小不敢再越雷池一步;而溪谷中的魚蝦也迅速復甦,...
八十三年到八十四年間台灣地區面臨了少見的旱象,甚至連有雨港之稱的基隆都發生缺水的現象,台灣山林的保護因旱象問題的傳出更顯重要,因此八十五年的活動主題便根據前兩年的旱象而訂為「揮別水荒、搶救活水源頭」。
八十五年的第一項活動內容就是在立法院舉辦「翡翠水庫琉球松林何去何從公聽會」,北宜公路兩旁琉球松林因為松材線蟲病,致大量琉球松林死亡,且蟲害還在蔓延中,種樹救水源雖然重要,但是現有的樹林保護亦不能等閒視之,針對這個主題邀集了農林、...
教育部為表彰社會教育有功典型,提昇社會教育推展效果,每年均選拔對社會教育具有重大貢獻的個人與團體,並盛大舉辦頒獎典禮。其選拔對象包括:捐獻鉅款,充實社教設施者;捐地建校,嘉惠青年學子者;推廣衛生教育,維護健康環境者;致力交通安全,促進社會祥和者;熱心公益,投入社會服務者。
本年度各界共推薦五十四位個人及六十六個團體接受審核,經過初審、複審及決審選出二十五個團體及二十八位個人。
時報文教基金會獲教育部頒發八十年度...
台灣的社區工作一直由政府部門和資源的取得與否來主導和影響,社工實際進入社區蹲點、展開社區工作實務的累積更是寥寥可數。
921大地震之後讓這片土地上社工的社區工作有了新的可能和新的實踐,大安溪部落工作站從災後在原住民部落成立走到現在,一直在台灣體制內社工的創新和部落社工模式新局面的開展兩者之間挪移和努力;漂流社工團體更是在921地震後一群對於台灣基層社工人員教育養成、勞動權、社工生態等等有深刻反省和批判,進而透過發行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