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朱雲鵬於《中國時報》撰文指出房價續飆重創年輕族群,從就業主力地區的房價相對於薪資偏高來看,這是居住正義的人權問題;台灣年輕族群拿台灣的薪水,面對比美國還貴的房價,未來真不知如何自處;主管機關能否拿出有效作法來救救他們?
科技媒體專欄作家李學文撰文指出,為何馬斯克要發展星鏈、蘋果要自研晶片?為何Google要推出Pixel 6、祖克柏要發展Metaverse、貝佐斯要上太空?我們如果從數位匯流的角度來審視,這些引領著全球網路科技人文發展的巨擘,他們背後的思考其實完全如出一轍。
網路賣家小心稅務風險,財政部17日完成預告新電支條例子法規與大數據查稅法源,自今年12月起,年收款超過48萬元的電子支付機構必須申報實際收款人身分、交易款項紀錄給財政部,以做為大數據查核網路交易課稅資料。
當科技巨頭建立了橫跨國際的平台產業時,台灣的政策能否保障本地用戶的數據安全?Appier獨立董事、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台灣必須思考有哪些數據必須自己掌握,台灣不能沒有自己的數據產業與相關政策。
現代人在網路上一舉一動、手機、監視器留下的足跡,都可能被政府、企業利用,不管是成為企業利益或用來操控、洗民眾的腦,成為當代民主危機;疫情更加速數位生活新趨勢,如何讓政府與科技巨頭壟斷擁有的個資數據不遭到濫權使用,各國都試圖在經濟發展與人民權利間建立新機制。
如果多數的網路使用者,能對自己和科技巨頭間的不對等權力關係,有更清楚的認識,那就比現況要進步太多。換句話說,我們在 do something 之前,最先需要的是整個社會的數位啟蒙、數位覺醒。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今天說,近來阿富汗情勢的變化,引起很多討論,她要告訴大家,台灣唯一的選項,就是讓自己更強大、更團結、更堅定保衛自己。「自己不作為,只依賴別人的保護,不是我們的選項」。
編者按: 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日前投書媒體,示警「科技業人才荒」,佔據各大新聞標題,也帶出許多討論,除了科技人才外,台灣的高等教育到底培育出怎樣的下一代?教改推行這麼多年,卻造就大學生逐年升高的休退學比例,教育下一里路怎麼走台大校長管中閔接受訪問時,針對這個議題提出他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