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數位經濟還能怎麼玩?

科技媒體專欄作家李學文撰文指出,為何馬斯克要發展星鏈、蘋果要自研晶片?為何Google要推出Pixel 6、祖克柏要發展Metaverse、貝佐斯要上太空?我們如果從數位匯流的角度來審視,這些引領著全球網路科技人文發展的巨擘,他們背後的思考其實完全如出一轍。

數位匯流經濟是融合了硬體加軟體加內容應用,缺一不可,當創新應用遭遇到瓶頸時,這些巨擘們開始想著同一件事,未來5到10年的數位經濟,還能夠怎麼玩?

因此,有人從網路端,有人從硬體終端,有人從軟體端、內容及應用服務端,希望將現有的網路打掉重練。數位產業要成長,端靠兩大方面,其一當然是不斷擴充版圖,再來就是增加創新應用服務,可惜近年已鮮少令人驚豔的創新,當然就要仰賴版圖擴張。不幸的是,全球都漸漸吹起反壟斷的號角,美國如是,近日中國大陸重拳修理網路科技產業,相信大家也時有耳聞。

限於篇幅,我想多談些Metaverse及相對應的創新媒體內容應用。祖克柏預測未來5年,Facebook將從以社群媒體為主的企業,轉型為充滿數位化身的沉浸式虛擬世界Metaverse公司。祖克柏不愧是網路世代的巨擘,深知數位匯流必須是硬體加軟體加內容應用三位一體運作,因此拉攏微軟及Nvidia為其背書,相對於其他玩家,可謂是一記高招。

什麼是Metaverse?有人稱為元宇宙。相信很多人都聽過Second life(第二人生),Metaverse概念在當時就曾被提及。Second life是一個線上虛擬世界,在2006年末因主流媒體報導而受到廣泛的關注。它其實就是一款用戶端程式。遊戲裡的「居民」,可以通過數位分身Avatar與其他居民交流、參加集體活動、製造和相互交易虛擬財產和服務,甚至可以跟居民同居或結婚。重點來了,那這個2021年由祖克柏所提出的Metaverse跟2006年的究竟有何不同?我唯一的理解是,Second life 還是將實體人生當成First life,而祖克柏是想完全將虛擬當成First life,現實人生反而是Second life了。

兩個議題,第一,2006年的Metaverse只能說是一個虛擬的遊戲世界,除了娛樂功能,其餘都是假的,但是祖克柏想建構的Metaverse是要讓人們完全寄生其中,這意謂著「居民」無論食衣住行育樂都要在其中發生,早已超越單純娛樂層次。問題是,祖克柏即便有了硬體及軟體大廠的支持,他如何創造相關的龐大數位內容及應用,並且使得人們在其中可以得到足以支持其生存的理由?簡言之,就是活在線上比實體世界更能滿足人生?

第二,2006年的Second life裡的Avatar都是2D的,我們知道,使得實體參與者願意一直停留在虛擬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因為它們太過逼真,因為逼真才有祖克柏說的沉浸式的體驗感,這也是PS及XBOX遊戲能讓人上癮的原因。當時的Second life限於技術,也只能以類似卡通Q版的人物來當Avatar,當然也無法讓人產生身歷其境的感受,無法黏住用戶,這就是Nvidia的角色會介入的原因。

最近有個新聞標題很吸睛──全世界都被騙了?Nvidia CEO黃仁勳在發布會利用AI技術代替真身演講?故事是這樣的,在今年4月的GTC大會中,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某廚房中,介紹了他家的新產品。但時隔4個月,Nvidia卻自行透露,在當初的發表會中神不知鬼不覺地將實體黃仁勳替換成虛擬影像,足足4個月居然完全無人察覺。

我不得不說,它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技術及算力宣傳的廣告,但,對於Metaverse而言,卻是一個反宣傳,怎麼說?

根據Nvidia的說法,要打造這樣的虛擬影片,整個過程動用了34位3D設計師和15位軟體工程師完成演出,至於用了多少GPU,已經算不清楚。簡言之,成本對一般人而言,是天價。

我認為啦,祖克柏想打造的Metaverse應該是一個人人可參與的世界,但一個需要如此昂貴的成本才能完成的浸潤感體驗,怕是會嚇跑地球上至少99%的居民吧?這不禁讓我想起前些日子也做足宣傳的太空之旅,當富豪們公布參與的代價是千萬甚至上億時,我們如何還能相信上太空是人類的新未來?

(作者為科技媒體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