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編按:按照歷史標準,貨幣增長超常,財政赤字巨大,儘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暗示,今年美國經濟將以高於預期的速度運轉。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撰文指出四個理由擔心美國通脹,
據《日經》報導,流入中國的資金正在增加。減去流出資金的凈流入額1~3月創出7年來最高水平。中國搶在世界之前遏制了新冠疫情,正在推進經濟的正常化,對於瞄準與境外收益率差的國債的投資增加。如果資金流入中國的趨勢固定,中國對新興市場國家等的投融資的擴大將變得容易。
世衛大會上,世衛秘書長譚德塞點出目前全球出現「疫苗危機」,因為多達七成疫苗集中在10個國家,拉丁美洲、亞洲區疫苗接種率偏低,在美國有過半人口都施打至少一劑疫苗時,墨西哥有民眾開始揪團,集體到美國打疫苗。
急診被塞爆、病房滿床、醫護疲於奔命,難以想像這是雙北醫院真實上演的現況,即使第一線已經滿了,救護車還是源源不絕地把病人送進來。雖然地方政府、指揮中心積極擴充量能、解決問題,若確診數持續居高不下,到底台灣醫療還可以撐多久?
今年以來包括鋼鐵、石化、水泥、紙漿、玻璃等各項原物料價格同步狂飆,業者普遍認為,這不是曇花一現,原物料市場經過長期整理,許多低階產能陸續淘汰,進入新的供需轉捩點;加上接下來為了「碳中和」,包括碳稅等環保成本增加,高價原物料恐成為新常態,國內包括中鋼、台泥、華紙、台玻等將受惠。
荷蘭皇家殼牌公司26日遭法院認定減排目標不足,2030年時必須比2019年減排45%,遠高於原訂目標20%。
隨著2/3的美國人施打疫苗,美國正逐漸走出新冠肺炎的陰霾,公共場所重新開放,人們開始拿下口罩,經濟活動快速復甦,許多研討會探討「後疫情時代」策略。在此同時台灣的好運卻似乎結束了,本土確診創新高,每日高達數百人,正進入一個「疫情後2.0時代」或「新疫情時代」。
香港官員警告說,由於民眾對施打疫苗並不踴躍,數百萬劑的疫苗可能因過期而作廢,其中包括目前口碑最好輝瑞-BNT疫苗(Pfizer–BioNTech COVID-19 vaccine)。香港750萬人口,顯然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有幸獲得足夠劑量疫苗,卻沒有施打意願的地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