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影響 全球央行拉警報

編按:

綜合媒體報導,後疫情時代,為了刺激經濟大印鈔後果正在反撲,通貨膨脹成了全世界頭痛問題。美國與英國央行分別召開決策例會,歐洲央行也對貨幣政策做出最新表態,當各國在對抗通膨和維持經濟成長的天秤兩端小心拿捏時,我國央行親上火線釋疑,全球央行最新政策為何?將持續觀察。

Fed縮減購債 暗示升息不急

美國聯準會(Fed)宣布,11月起開始每月縮減150億美元購債規模,預計明年6月全部結束購債,此為該央行撤回龐大振興措施的第一步,並重申當前的高通膨只是「暫時」,不急於升息。由於決策內容與外界預期相符,顯示Fed鴿派持續,無意驚擾市場。

Fed坦言,全球供應鏈陷入困境使通膨風險加劇,這使物價上漲更迅速並且超出官員預期,但仍重申這些因素是「暫時的」,必須解決這些問題才能讓通膨下降。會後聲明的用辭出現些微調整,反映官員認為通膨降溫的過程會更長。

事實上,近期通膨只是暫時的說法已引發爭議,許多市場人士認為通膨壓力不斷增加,Fed應放棄「暫時」這個說辭。

鮑爾指出,受供應鏈問題影響,預料通膨會持續攀升,到2022年中開始回穩。他並提到,「我們認為現在還不是升息時機,畢竟距離就業最大化還有一段距離」,希望能看見勞動市場進一步增長,預期此目標可在明年下半達成。

在決策會議後,期貨市場對升息的預期變動不大,交易員認為Fed明年將升息2次,2023年升息3次。

英國央行總裁:對於通膨感到不安

英國央行總裁貝利(Andrew Bailey)周一(15日)表示,他對於通膨狀況感到「非常不安」。貝利也指出,他在本月稍早決策會議投票支持暫緩升息是「非常困難的決定」,此決策當時引發市場動盪。

貝利周一對英國國會議員表示:「我對於通膨狀況感到非常不安。我想要清楚表達一件事,那就是:通膨高於目標區間絕對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貝利10月時表示,英國將採取行動以因應不斷攀升的通膨壓力,令外界預期升息腳步近了。但他周一表示,他與其他央行官員從未承諾將於11月會議升息。市場如今預期英國央行最可能升息時機點落在12月。

歐洲央行承認 低估通膨時間

路透報導,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表示,供應鏈瓶頸持續以及能源成本飆漲,將導致歐元區經濟成長減緩,且將讓高通膨持續時間超出預期。

歐洲央行原本寄望明年通膨率會迅速下降,但是決策者現在承認,先前預估雖然經過多次修改,還是低估通膨持續時間。

不過,拉加德持續抗拒要求收緊銀根的呼聲,她重申明年通膨率可能降回2%以下,不太可能符合升息條件。她參加歐洲議會聽證會時也警告,原物料、設備和勞工都短缺,可能影響製造業生產,削弱短期經濟展望。

歐元區十月通貨膨脹率達到4.1%,創十三年新高。經濟學家預測,到今年年底歐元區通膨率可能接近4.5%水平,然後緩慢下降,2022年底才會回到歐洲央行的目標之下。

拉加德說,明年供應鏈瓶頸可望緩解,能源期貨明年也出現明顯下跌,顯示通膨率將下降,雖然價格恢復正常需要更長時間。她說,「明年我們將見到通膨趨緩,但下降所需時間比我們預期要長」。

日央行下修成長和通膨展望 維持貨幣政策不變

日本銀行(央行)下修通膨預測並維持貨幣政策不變,顯示近期內無意跟進其他央行,退出危機以來的超寬鬆貨幣政策。有9位成員的政策理事會也下修本年度成長展望,主要是疫情衝擊導致晶片和其他關件零組件缺貨,迫使汽車製造商減產,但仍維持對全球第三大經濟體邁向溫和復甦的評估。

人行穩健貨幣政策抑制物價 維護房地產平穩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人行或央行)宣布,要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做好跨週期設計,統籌考慮今明兩年政策銜接,更好支持消費投資恢復,抑制價格過快上漲。 人行網站刊登的新聞稿顯示,堅決遏制金融服務業領域的壟斷和資本無序擴張,維護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繼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實施「十四五」金融發展規劃,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金融新體制,有效應對外部衝擊風險。

人行指出,聚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經濟社會民生的薄弱環節,創新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的支持力度,促進共同富裕。同時,繼續穩妥有序處置高風險金融機構,壓實各方責任,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中國10月CPI與PPI年比增速超預期雙升,其中CPI受季節性及成本端的傳導影響下開啟「上行模式」升至13個月最高,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的高位助推PPI年比來到逾26年高點。分析人士認為,成本端的傳導效應將持續擴散,通膨壓力在增強。

我國央行親上火線釋疑

問題1:什麼是通膨?為何央行須關心通膨?

通膨(inflation)指的是「一般物價水準在某一期間內,持續以相當的幅度上漲」或是「等值的貨幣,其購買力持續性的下滑」。因此,物價須具有普遍、持續與顯著上漲等特點,才稱為有通膨的現象。

經濟學者大多認為,最能夠用來衡量通膨的一般物價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而對央行而言,更具政策涵義的是不含蔬果及能源價格等短期波動較大項目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ore CPI)。

央行指出,通膨會傷害貨幣購買力,對固定收入或弱勢族群等衝擊較深,因此央行須關心通膨、致力於維持物價穩定,以維護民眾的購買力,並降低民眾對於相對價格與未來物價水準的不確定性,做出適當的經濟決策,這樣也有助於降低資源配置效率的扭曲、提升經濟效率,進而促進可持續成長(sustainablegrowth)。

問題2:一般民眾對通膨的感受為何與官方統計數字有距離?

CPI代表所有家庭購買消費性商品及服務價格變動的平均情況,不過可能與民眾對物價變化的實際感受有落差。

以今年10月數據為例,CPI年增率為2.58%、核心CPI年增率為1.43%,但17項重要民生物資CPI年增率為3.07%,比CPI年增率還高。

若按購買頻率觀察,因油料費、水果及蔬菜價格漲幅高,「每月」至少購買一次的商品漲幅高達5.52%,超過CPI年增率的2倍。

也因此,一般民眾尤其是低所得階層,對這些生活中常購買的商品物價上漲的感受更深;然而,這些商品項目的生活負擔占整體生活成本的比重,其實沒有那麼大。

央行表示,民眾對於通膨的感受深,央行也感同身受,不過這和2020年基期較低有關。

為了嚴防商家趁機囤積哄抬、操縱物價,行政院已於今年10月間啟動「穩定物價小組」運作機制,加上今年電價不調整及油電價格平穩機制適時啟動,應有助降低通膨預期。

經濟部日前已與主要超市賣場取得共識,將自這週起至年底前,設民生商品抗漲區域並明顯標示資訊,避免因預期心理引起價格波動,也有助於消弭民眾恐慌。

問題3:央行為何強調核心通膨率的重要性?

央行除了關注所有項目的CPI,也關注不含蔬果及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因為蔬果價格易受短期因素影響,如果央行對這些影響物價的暫時性或短期因素貿然作出反應,將使經濟波動更大。因此,央行在判斷有無通膨壓力時,必須同時檢視CPI與核心CPI兩項指標。

央行指出,如果為了回應CPI中這些物價短期上漲的項目,採緊縮性貨幣政策立即提高利率,但貨幣政策的效果須經一段時間才會顯現,這些短期影響物價因素又很快會消失;在貨幣政策效果尚未顯現之際,蔬果價格已經回落,到時候是否又要降低利率?

央行主要關心中長期的通膨率走勢,聚焦於研判導致長期物價不穩定的因素,並做出適當回應;如果央行伴隨短期因素的波動而頻繁地調整貨幣政策,反而會加重經濟波動。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今年1至10月台灣核心通膨率為1.26%,顯示台灣目前的通膨仍屬溫和。

問題4:為何央行認為近期通膨率走高應屬短期現象?

通膨率的預測雖具不確定性,根據目前央行所掌握資訊,近期通膨率走升應屬短期現象,這和美國、歐洲、英國等主要央行的看法一致。

國際間政策制定者大多認為,伴隨COVID-19疫情導致的特殊因素趨緩,供應鏈瓶頸將於2022年下半年漸獲緩解、商品供需不平衡的現象也將逐漸消除,通膨率可望趨穩。

目前台灣社會物資充裕、受供應鏈衝擊問題尚不顯著,且長期以來維持通膨率低而穩定的結構性因素仍在,如全球化、自動化及電子商務興起等因素,使得供給面成本下降、公共費率(水、電費、大眾運輸費用)平穩、制約通膨預期的貨幣政策機制並未改變。

央行認為,上述這些有助物價穩定的因素,短期內應不至於鬆動。

問題5:為何經濟學家大多認為通膨率溫和上漲是好的?

經濟學家大多認為,溫和上漲的通膨率有利於經濟成長,如通膨率介於1%至3%,或平均約為2%。

央行解釋,在通膨率溫和上漲的情況下,企業較有可能獲利,因而比較願意進行投資、增加僱用員工,有助於生產力獲益、就業創造與可持續成長,並帶來良性循環;反之,如果出現物價持續下跌的通縮(deflation)現象,民眾可能會延後消費,導致廠商存貨增加,企業將不願進行投資,甚至減薪、裁員,經濟成長也將萎縮,不利人民福祉的提升。

根據國際經驗顯示,低且穩定的通膨(low andstable inflation)有利於各經濟部門做出健全的經濟決策,創造一個對產出、就業及所得穩健成長的有利環境,是提振人們對貨幣價值信心、促進強勁的經濟表現,以及提升生活水準的最佳方法。

近期各國央行升息一覽。整理:陳衣怜 製表:陳鈞鈴

圖片來源:工商時報官網

相關新聞

新內閣人事出爐,準閣揆卓榮泰昨(23)日宣布財政部長由莊翠雲留任,並交付三項任務,包括續推囤房稅2.0、新青安貸款、落實綠色金融。...
賴清德總統即將於520就任,新內閣宣布的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是保險專長,各界寄予厚望。有關保險業的監理,目前最重要的議題是,...
美國能源政策專家麥吉利斯(Jordan Mcgillis)表示,台灣的經濟是由充滿活力的製造業所帶動,經不起電力不穩定帶來的衝擊,...
昨天為世界地球日,蔡英文總統及副總統賴清德共同接見「全國NGOs環境會議」代表團體。蔡英文在會中細數近年推動能源轉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