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 第五輪部長級磋商達成「框架」

     中美兩國政府結束了10月25日至26日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了第五輪貿易磋商。美國方面表示10月底舉行的首腦會談的框架已經形成。這被認為是為川習會的實現鋪平了道路。

      美國由財政部長貝森特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代表格里爾出席,中國由副總理何立峰等出席。貝森特在部長級會議結束後向媒體表示:「為兩國領導人對話創造框架的工作進展非常順利」,強調此次談判為首腦會談鋪平了道路。中國商務部的國際貿易談判代表李成鋼也在磋商後對記者表示,與美國達成了暫時的協議。沒有透露協議內容,表示今後將各自進入國內審批程式。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表示,中方同意將稀土的出口限制措施延後一年實施,作為交換,美國停止啟動100%的對華關稅。據貝森特透露,中美雙方還就原定於11月10日到期的美方對中方徵收「追加關稅稅率」延長期限一事達成了一致,同意再次延期。

      李成鋼表示,磋商中提到了出口管制、延長加徵關稅的暫停期、合成毒品芬太尼問題等。據悉,雙方還就美國向中國船隻徵收的「入港費」交換了意見。中美存在貿易摩擦和出口管制等諸多對立。

      美國將中國的稀土出口管制視為問題。其內容是含有0.1%以上中國産稀土的海外産品在出口時也需要得到中國政府的許可。還要求擴大中國已停止購買的美國大豆的進口,川普顯示出將其作為議題的態度。    

      中國批評美國定為事實上的禁運對象的「實體清單」規則的加強。這是因為受到禁運措施影響的中國企業可能會一下子增加。中國還反對美國徵收入港費。李成鋼針對磋商表示美方表達立場是強硬的,中方維護利益是堅定的。

川普亞洲行登場 各國各有盤算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總統川普26日抵達馬來西亞,他的第二任期首次亞洲行正式登場,行程涵蓋馬來西亞、日本與南韓。除了萬眾矚目的川習會之外,行程中拜訪的國家也各自有盤算:東南亞希望藉此修補貿易關係、重建對華府的信任;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迎來首場外交大考,力求穩住雙邊經貿與安全合作;南韓則希望藉機化解關稅僵局,在美中競爭間爭取更多外交回旋空間。

東南亞多國成「警惕的觀眾」盼穩定貿易關係、重建信任

川普26日上午9時54分飛抵馬來西亞吉隆坡,並已調整行程,將先見證他自稱促成的「泰國–柬埔寨和平協議」簽署儀式,當日稍晚會晤大馬首相安華簽署貿易協議;後續川普將出席東協(ASEAN)峰會,會晤至少10位東南亞區域領袖。

東南亞多國仍對川普先前課徵的高額關稅心有餘悸,對華府保持警惕之餘,也期待新協議能為區域貿易關係注入穩定。對美國而言,東南亞是抗衡中國的重要戰略支點;而對東南亞國家而言,美國既是主要出口市場,也代表經濟與安全上的平衡力量。各國正密切觀察馬來西亞協議內容,視為未來與美談判的風向指標。

日本尋求敲定貿易協議 高市早苗迎「首次大考」

川普第2站轉赴日本,自27日至29日期間除了與日皇德仁會面,還將與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首度舉行「川高會」。日本會談焦點在於完成與美國貿易協議的細節。雙方近期已釐清協議中的多項模糊條文,但爭議仍在於如何分配日本對美國的5500億美元投資、貸款與擔保金額。

高市上任後對美態度轉趨溫和,希望維持協議穩定,同時料將面對川普要求東京擴大軍費支出、加強區域防衛角色。日本方面也將借此尋求川普再次確認美日安全同盟承諾,作為應對中國軍事壓力的戰略保障。

南韓想化解美韓協議僵局 李在明任內辦最大國際會議

川普第3站是南韓,29日將先與南韓總統李在明舉行「川李會」。首爾希望趁此機會化解貿易分歧,推進7月達成、價值3500億美元的對美投資協議,並避免汽車等關鍵出口繼續面臨25%關稅壓力。不過,南韓同時依賴中國市場,李在明試圖在對美盟友關係與對中經濟往來之間維持微妙平衡,這趟會談成為他外交手腕的一場考驗。

另外,2025年亞太經濟合作經濟領袖會議(APEC Economic Leaders' Meeting)將於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韓國慶州舉行,這是李在明上任迄今主持規模最大的國際會議。

 

 

相關新聞

美國總統川普於韓國時間今天早上在釜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雙邊會。這場會談進行約1小時40分鐘,為川普(Donald Trump)...
這波AI熱潮背後的資金流正變得越來越複雜,從輝達、OpenAI、甲骨文再到AMD、微軟與CoreWeave,...
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周三利率決策和聯準會主席鮑爾記者會的五大重點整理如下: 1.Fed 12月起停止縮表 2...
美國總統川普29日與韓國總統李在明進行美韓領袖峰會,在會議結束後川普宣布兩國已敲定貿易協議。美國決定將韓國汽車關稅從25%降至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