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J:中國經濟顯現「夏乏」跡象

中國經濟疲軟跡象延續至8月份,加大了中國政府進一步採取措施刺激近期增長的緊迫性。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一發布的數據顯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工業增加值和投資增長均有所放緩,失業率小幅上升,房地產市場繼續承壓。中國最近還公布8月份出口增長放慢且通縮持續。

這些數據總體顯示中國經濟在今年早些時候意外增長後已顯現疲態。另一個信號是中國遏制極端競爭的「反內卷」運動可能已開始抑制過度生產和投資。受全球貿易局勢緊張和生產率提升放慢的因素影響,中國依賴出口和投資的增長模式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經濟學家和政策顧問呼籲中國調整經濟結構,讓經濟更多地由消費來驅動。

對中國至關重要的中美貿易關係的前景依然不明朗,中美談判代表正在馬德里開展新一輪貿易談判。但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只要中國仍有希望實現今年5%左右的增長目標,中國政府就可能暫不推出刺激家庭支出的重大舉措。

據政府數據顯示,得益於出口的意外強勁,中國經濟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長5.3%。但經濟學家預計,隨著美國關稅衝擊全球貿易,加之企業補庫存的提振效應消退,今年餘下時間經濟增速將放緩。

迄今為止,中國刺激支出的主要舉措是為購買家電和電動汽車等商品提供補貼的消費品以舊換新計劃。這項計劃自去年推出以來帶動了零售額的增長,但鑑於消費者購買大件商品的頻率不高,該計劃可能後勁不足。據政府數據顯示,8月份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4%,低於7月份的3.7%,也低於經濟學家預計的4.0%。

中國家庭需求近年來一直疲軟,長期低迷的房地產市場以及對經濟前景的擔憂促使消費者增加儲蓄並控制支出。與此同時,許多行業正面臨極度競爭和價格戰,在太陽能和電動汽車等中國領導人重點倡導的行業尤為如此。

經濟學家稱,中國政府最近在一些關鍵行業遏制過剩產能以及今年夏天高溫、暴雨和洪水等惡劣天氣因素都對工廠活動構成壓力,拖累了工業增加值。中國8月份工業增加值增長5.2%,低於7月份的5.7%,也低於經濟學家先前預計的5.8%。今年1-8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0.5%,1-7月同比增幅為1.6%,1-8月預期增幅為1.3%。

分析人士稱,持續多年的房地產低迷是拖累投資的另一個因素。1-8月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2.9%,降幅大於1-7月的12.0%。1-8月新建商品住宅銷售額下降7.0%,降幅大於1-7月的6.2%。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在國家統計局數據基礎上所作的計算顯示,8月份中國70個大中城市平均房價同比下降3.0%,7月份降幅為3.4%。隨著成百上千萬高校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中國8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3%,略高於7月份的5.2%。中國早些時候公布的8月份出口同比增長4.4%,為六個月來最慢增速。與此同時,中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已近三年處於收縮區域,8月份同比下降2.9%。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在零增長率附近徘徊。


延伸閱讀:

內需急凍,中國經濟引擎熄火?

中國經濟在經歷了上半年的強勁反彈後,瑞士媒體《新蘇黎世報》(Neue Zürcher Zeitung)15日警告,中國的經濟引擎正以驚人的速度失去動力:國內需求急凍、房地產市場持續下探,加上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多重壓力正侵蝕著消費者的信心。由於財政與金融體系的限制,北京難以推出大規模刺激方案,今年第四季恐面臨低於2%的經濟成長困境。

在北京的汽車展示中心,中國本土品牌長城汽車(Great Wall Motor)正大力推廣其新款越野車「坦克300」(Tank 300)。然而,在看似熱鬧的行銷活動背後,是中國消費者日益縮緊的錢包。黯淡的就業前景與不斷下跌的房地產價格,正為中國的消費信心蒙上一層厚重的陰影,許多家庭對於汽車這類大型消費品的採購望而卻步。

這種消費緊縮的現象,正是中國經濟急速降溫的縮影。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一度繳出5.3%的亮眼成長成績單,甚至超越官方設定的年度目標。但進入下半年後情勢急轉直下,如今中國能否實現「5%左右」的經濟成長目標已有許多專家存疑。「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預測,2025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率可能僅有4.8%,香港瑞銀集團(UBS)的專家也抱持類似的悲觀看法。

導致經濟預測普遍悲觀的核心原因,在於中國國內需求的迅速萎縮。

首先,投資引擎已近乎熄火。今年1月至8月的數據顯示,固定資產投資年增率僅為0.5%,這是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最疲弱的表現。若單看8月份,投資額更比去年同期大幅衰退了7.1%。值得注意的是,製藥、機械製造等過去的重點產業,如今也紛紛縮減其投資活動。

與此同時,消費者的支出意願也持續走低。8月份的零售銷售額年增率僅為3.4%,低於7月份的3.7%,顯示消費動能進一步放緩。分析指出,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之一,是政府補貼的家電、汽車「以舊換新」計畫效應正在遞減。

然而,更深層的原因在於民眾對未來的強烈不安全感。中國的青年失業率已攀升至17%(此為官方近期數據),而房地產價格的跌勢未見停歇,嚴重打擊了家庭的財富感受與消費信心。「牛津經濟研究院」的分析師在報告中直言:「房地產市場的趨勢逆轉仍然遙遙無期。」

在內需一片慘澹中,對外貿易是8月份唯一釋出些許正面訊號的領域。當月出口額較去年同期成長了4.4%。然而,這份看似正面的數據背後同樣隱藏著隱憂。首先,此成長速度已明顯低於7月份的7.2%,分析師則懷疑,這可能是犧牲利潤換來的成績。

「牛津經濟研究院」的專家推測,許多中國出口企業為了維持市場份額與工廠運作,可能正採取削價競爭的策略,即便這意味著利潤大幅縮水也要繼續出貨。這一推論,也解釋了為何在出口數據尚可的情況下,中國8月份的工業生產活動相較前一個月反而出現了放緩。

面對經濟的快速下滑,外界高度關注中國政府與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是否會推出大規模的救市措施。然而,目前看來,一個由債務驅動的龐大經濟刺激方案出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分析師認為,北京當局的刺激措施將更傾向於「點狀」而非「全面」。其背後有幾個關鍵制約因素:

首先,政府財政捉襟見肘。為了支撐地方政府的沉重債務以及穩定瀕臨崩潰的房地產市場,中國財政部已投入了數千億美元的資金,但成效極其有限。如今,北京甚至計畫讓國有企業進場收購市場上過剩的待售房屋,這無疑將進一步加劇公共財政的壓力。

其次,中國的金融體系已不堪重負。中國的商業銀行利潤正在「像陽光下的冰淇淋一樣融化」。在此情況下,中國人民銀行若進一步降息,將嚴重衝擊銀行的盈利能力與健康狀況。雪上加霜的是,根據北京的指令,這些商業銀行現在還必須向地方政府提供低利率的貸款以協助渡過難關。這使得中國的經濟規劃者陷入多線作戰的困境。

部分觀察家認為,北京或許在寄望於今年稍晚能與美國達成某種關稅協議,從而為疲軟的經濟注入一劑強心針,避免最壞情況的發生。由於上半年的樂觀情緒漸漸退場,取而代之的是對未來的深切憂慮。如果近期的疲軟趨勢在未來幾個月持續下去,中國可能在今年第四季面臨一場真正的經濟衝擊。部分分析師甚至預測,今年10月至12月,中國的GDP成長率可能將跌破2%。

相關新聞

美國總統川普本(9)月 22 日在聯合國向各國領袖表示,在七個月的時間裡,他已經結束了「七場無法結束的戰爭」,並批道聯合國並沒有任何幫助...
超過 200 位科技圈資深老將、政界人士與諾貝爾獎得主今天呼籲全球各國,迅速為人工智慧(AI)劃定不得逾越的危險「紅線」。
宏觀經濟政策應該優先支持消費還是投資? 沈建光:只關注投資和供給擴張,可能擴大社會福利損失;應利用增量財政資金刺激消費,...
外媒報導,中國正爭取成為外國央行黃金儲備託管國,不僅可增強中國在全球黃金市場的地位,更可進一步降低對美元及西方金融中心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