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星鏈起飛 挑戰SpaceX
中美角力從地表延燒到太空,由美國富豪馬斯克(Elon Musk)領軍的SpaceX公司計畫在距離地球表面幾百公里的低軌軌道,打造環繞地球的衛星互聯網,被稱作「星鏈」(Starlink);中國則由央國企及民營企業共同構建「中國版星鏈」,揭開中美「星鏈」大戰序幕。
環球老虎財經報導,中國正處於衛星通訊產業鏈的前期部署期,由中國星網旗下的「國網星座(GW)」、上海垣信衛星「千帆星座」以及吉利旗下時空道宇等商業航太企業組成中國版「星鏈」,透過製造和發射建構空天一體的網路基座。
過去一個月內,中國密集完成數次衛星發射。先是國網星座的第七次批量組網發射,由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於8月4日在海南成功發射衛星互聯網低軌07組衛星,距離7月30日第六批次發射,間隔僅五天。8月9日0時,捷龍三號運載火箭以一箭11星方式成功發射吉利星座第四軌衛星,使吉利星座在軌衛星增至41顆。
初步統計,中國積極備戰中美「太空競賽」,在軌通信衛星總數已經突破800顆,占全球在軌通信衛星總數的24%。接下來的五至六年,將是衛星研製-發射的高潮期,時至2030年,預估中國每年發射衛星將超過1,800顆以上,未來最多將發射超2.7萬顆衛星上天。
由於衛星通訊在礦業、航運、漁業、軍事等領域用途廣泛,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美國方面,馬斯克提出的「星鏈」自2019年首次發射衛星開始,SpaceX部署的低軌衛星已經超過7,600顆,該計畫最終將發射4.2萬顆。
「星鏈」的商業價值大放異彩,在全球擁有超過600萬用戶,2024年「星鏈」營收預計82億美金,並預計2025年將達到100億美元,助力SpaceX最新估值飆升至4,000億美元。
國際電信聯盟(ITU)規定,衛星頻率和軌道需在申報後七年內完成部署,否則將縮減規模。為避免資源失效,中國的國網星座、千帆星座、吉利星座等項目積極追趕,均需在2030年前完成大部分發射任務。中美就太空實力大秀肌肉,搶占時間點、軌道與通信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