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示警 半導體產業關稅恐重創台灣
知名財經雜誌《經濟學人》17日發表專文指出,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固然引發國際高度關注,但川普目前最嚴苛的其實是「產業別關稅」,尤其是半導體和藥品,台灣和新加坡都被點名可能受到巨大衝擊。
目前川普已針對鋁(50%)、鋼(25%)與汽車(25%)祭出高額產業關稅,並自8月1日起對銅加徵50%關稅;電子產品和半導體的調查結束後也可能同步課徵關稅。此外,川普也預告藥品關稅可能自低稅率開徵,一年內升至高達200%。其他品項如關鍵礦物與木材也可能納入。
經濟學人指出,儘管川普過去經常撤回威脅,但他的產業關稅行動不容輕忽。川普依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得以用「國安威脅」為由限制進口,至於「威脅」的定義相當寬鬆,目前已有九項調查進行中。
至於哪些國家會被波及?報導分析,先進產業供應鏈深厚的國家將首當其衝。以印度與新加坡為例,兩國每年對美國藥品出口額,平均皆為100億美元,但由於新加坡的藥品多為疫苗等高階產品,含有更多的本地附加價值,因此有效關稅增幅將是印度的六倍。
經濟學人提到,台灣在半導體領域面臨的有效關稅增幅最大,而日本與南韓的汽車產業則已受到衝擊。
延伸閱讀:
巴克萊報告曝光 晶片關稅對半導體衝擊遠超想像
影響台灣產業甚鉅的美國半導體關稅即將出爐,不僅《經濟學人》示警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將可能成為首波重災區,巴克萊在最新報告指出,美國232條款半導體關稅徵收最可能在8月中旬之後實施,最遲不超過9月,實際稅率可能採用遞增模式,且影響超出市場預期,預估關稅將對2025下半年至2026年的晶片需求造成重大衝擊。
《經濟學人》撰文指出,川普針對特定產業的關稅,才真正具有威脅性,擁有先進產業的國家恐成為海嘯第一排,舉例如台灣將面臨半導體關稅,印度及新加坡恐受到藥品關稅衝擊等。
對此,巴克萊發布最新報告指出,中美暫停加徵關稅將於8月12日到期,預計將獲得延長,川普和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的表態暗示,半導體行業國家安全貿易調查報告可能在7月底準備就緒,但會在藥品行業調查結束後推進,因為藥品被視為優先事項。
巴克萊認為,考慮到當前時間進程,半導體行業關稅最可能在8月中旬之後實施,最遲不會超過9月,除非出現其他延誤因素。巴克萊也提醒,與「對等關稅」不同,232條款下的半導體關稅一旦宣布很可能會持續執行。
另外,市場普遍預期的25%統一關稅率是基於先前232條款調查的歷史先例,但巴克萊分析師認為此假設可能過於樂觀,可能有兩種稅率模式,第一為遞增式關稅模式:考慮到美國本土晶圓廠建設成本較高,25%的稅率可能不足以推動製造業回流,政府可能採用階梯式關稅,初期稅率較低,隨時間推移逐步提高,給予產業調整供應鏈的緩衝期。這一模式已在汽車產業中得到應用。
第二種為差異化稅率:不同國家可能面臨不同的關稅稅率,類似鋼鐵業232條款的實施。
巴克萊將232條款視為半導體產業的重大風險,影響程度可能超出市場預期,影響層面包括,設備產業風險:即使是半導體設備也可能面臨分階段課稅(初期0%,隨後遞增),這與市場先前的豁免預期不符。
AI晶片不確定性:儘管市場普遍認為AI半導體將獲得豁免,但分析師認為這一領域同樣存在稅收風險。需求衝擊時點:關稅實施將對2025下半年和2026年的半導體需求造成重大負面影響,需要為潛在的產業調整做好準備。
關稅疊加效應:232條款關稅不會與「對等關稅」疊加徵收,只有產品中半導體部分的申報價值面臨產業關稅,非半導體部分仍適用互惠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