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韌性依舊,展現出「穩中有進、進中提質」的積極態勢
從近期發佈的二季度數據看,中國經濟呈現「增速放緩但韌性凸顯、結構優化持續推進」的特徵。總體而言,成長韌性仍然穩固。二季度GDP同比成長5.2%,雖較一季度5.4%的增速小幅回落,但仍高於市場預期的5.1%,且環比成長1.1%,顯示經濟內生動力仍在修復。三大產業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成長5.7%,對經濟成長貢獻率達52.3%,成爲主要驅動力,尤其是數字經濟相關服務業延續兩位數成長。
新質生產力崛起的亮點。高技術產品出口連續9個月成長(如工業機器人出口增61.5%),民營企業貢獻57.3%外貿份額且創新活力增強。工業轉型升級加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成長6.2%,其中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分別成長10.2%和9.5%,新能源車、工業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產量增幅超30%,顯示新質生產力培育成效顯著。工業品出口交貨值同比成長4.2%,鐵路船舶航空航天行業出口成長24%,凸顯外貿韌性。
可以說,自去年9月底以來,政策效應逐步顯現,形成了較好支撐。上半年基建投資成長10.6%,「兩重」建設(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和「兩新」政策(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加力擴圍,帶動有效投資成長。此外,夏糧穩產、畜牧業平穩爲經濟託底,農產品市場價格降幅收窄,顯示農業基礎穩固。
值得注意的是,內需邊際改善但仍需發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成長5.0%,6月單月增速回升至4.8%,但與疫情前水準仍有差距;固定資產投資同比成長2.8%,其中製造業投資成長7.5%,但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1.2%,拖累整體投資表現。消費對成長貢獻率雖超50%,但居民儲蓄率仍處高位,消費潛力尚未完全釋放。投資分化加劇,國有投資增速5.9% vs民間投資零成長,資源配置效率失衡制約長期動能。
韌性猶在,但也要看到壓力尚存。外需短期反彈,6月出口同比增5.8%,其中機電產品增9.5%、「新三樣」增12.7%,主因或是中美關稅「休戰」視窗期企業搶出口。但對美出口仍同比降16%(上半年中美貿易總值降9.3%),關稅擾動未消。內需疲軟延續,進口同比僅增1.1%,消費復甦滯後;工業品出廠價格深度下跌,反映產能過剩與需求不足矛盾。整體趨勢而言,世界銀行預測2025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至4.5%,外部貿易摩擦與內部結構轉型雙重承壓。
未來首要外部擾動仍是中美關稅戰
當前中美雙方正加緊落實「倫敦框架」成果,雙方暫緩24%加徵關稅,保留10%基準稅率(日內瓦共識),6月中美貿易額回升至3500億元以上,同比降幅收窄至12%,較5月的20.8%顯著改善。但理論上而言,8月12日爲恢復高關稅最後期限。
短期看,成果與挑戰並存。積極信號是,美方恢復EDA軟體、乙烷及部分航空發動機零組件對華出口,中方加快稀土等戰略資源出口審批,緩解了產業鏈斷裂風險。雙方在農產品、汽車等領域的關稅調整也在推進中。潛在風險在於,美方在AI晶片、量子計算等領域的封鎖尚未解除,川普政府設定的90天關稅期限臨近,若談判未達預期,可能重啓「對等關稅」,涉及中國對美出口約3000億美元商品。
當前美方號稱立場強硬,爲全球關稅戰都帶來較大不確定性。財長貝森特稱若未達成協議,8月1日起對100餘國加稅,稅率或達12%-15%,歐盟面臨50%關稅風險。
中長期而言,結構性矛盾仍需化解。美國單邊主義政策導致全球貿易碎片化風險加劇,WTO預計2025年全球貿易增速將從2024年的3.4%放緩至1.8%,中國外貿必將面臨需求收縮、壁壘升高的雙重壓力。中國需通過市場多元化、出口結構升級等對沖風險,深化「一帶一路」合作、提升高技術產品佔比至35%以上,同時加快內需驅動轉型。
從目前經濟影響推演看,樂觀路徑如達成協議等,可穩定出口預期,但長期需規避「關稅依賴症」,加速市場多元化。若做好悲觀情景打算,談判破裂會全球貿易成本上升,或拖累中國2025年GDP增速,亦需警惕汽車、電子等敏感行業受衝擊。
展望全年GDP能否實現5%成長?
綜合多方因素,若三季度政策加碼且中美避免關稅升級,中國有能力實現5%左右的成長目標,但實現難度高於2024年。目前看,中國經濟具有強大的韌性和潛力,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傳統產業升級加快,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有能力應對外部環境的不利影響。
政策工具箱仍然充足。政府將持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精準地發力,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包括減稅降費、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等,爲經濟成長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財政政策加力提效,預計下半年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超1.5兆元,重點支持基建、產業升級等領域。貨幣政策保持寬鬆,預計全年降準0.5-1個百分點,引導實際利率下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成長動能轉換加速。新質生產力支撐有力,高技術製造業投資成長21.3%,裝備製造業投資成長7.5%,爲經濟注入新動能。消費潛力也在釋放,隨著促消費政策如以舊換新、服務消費擴容持續發力,下半年社零增速有望繼續回升。
全球不確定性較強,外部壓力雖大,但仍可控。儘管全球貿易增速下調至1.8%,但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出口成長13%,佔外貿總值比重提升至38%,抵消了部分對美歐出口下滑的影響。中美關稅談判若能達成階段性協議,將進一步穩定市場預期,預計可拉動出口增速1-2個百分點。
面臨的制約條件也不少,全球貿易萎縮,世行下調2025年全球增速至2.3%,70%經濟體成長預期惡化。全球經濟成長放緩、外需市場不穩定、地緣政治衝突等外部因素仍可能對中國經濟產生一定的衝擊。國內經濟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房地產低迷拖累投資,部分行業企業經營困難,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不強等問題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經濟成長。
微觀主體感受與宏觀經濟運行之間的「溫差」
當前三駕馬車均有一定韌性和擴展空間,而預期不穩、不強或成爲未來經濟發展中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從宏觀數據看,基本面韌性強盤子穩,但與微觀感受有一些差異,形成了預期不穩的重要影響因素。
微觀主體感受與宏觀經濟運行之間的「溫差」或主要源於結構性矛盾和政策傳導時滯。這或是數據覆蓋範圍與代表性差異,宏觀經濟數據是通過對大量的樣本進行統計和彙總得出的,能夠反映經濟總體的運行情況和趨勢,但微觀主體的感受往往基於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區域性的市場環境,可能無法全面、準確地體現宏觀經濟的整體狀況,導致兩者之間存在差異。這種統計特性差異顯示,儘管城鎮居民收入成長4.9%,但物價低位運行,導致實際購買力提升有限,且收入分配不均加劇了獲得感分化。
行業和企業分化也是重要原因。不同行業和企業在經濟形勢下的表現存在差異。一些新興產業和優勢行業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發展態勢良好,企業盈利成長,員工收入提高;而部分傳統產業和受貿易摩擦、市場環境變化影響較大的行業則面臨經營困境,企業效益下滑,員工收入成長停滯甚至下降。如中小企業發展指數連續兩個季度下降,而大型企業PMI保持在擴張區間。這種行業和企業的分化使得微觀主體的感受與宏觀經濟的平均數據不一致。
政策傳導時滯也效果差異,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傳導和落地,從政策出臺到對微觀主體產生實際影響存在一定的時滯。在政策傳導過程中,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對政策的感受和受益程度也有所不同,一些企業可能在短期內尚未充分享受到政策的紅利,從而導致微觀主體的感受與宏觀經濟政策的預期效果存在差異。
無論如何,微觀主體對未來經濟形勢的預期和信心對其感受有著重要影響。即使宏觀經濟數據表現較好,但如果消費者和企業對未來預期不樂觀,擔心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就業形勢的穩定性等問題,也會導致其感受與宏觀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出現偏差。
下一步經濟行穩致遠的關鍵路徑
首先還是需要持續擴大內需,啟用消費潛能。政策需繼續加力,進一步擴大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範圍,將服務消費納入政策支持,如文化娛樂、健康養老等領域,預計可釋放兆級消費空間。也需要收入提振,通過稅收優惠、技能培訓等措施提高中低收入羣體收入,推動居民消費從「量」向「質」升級。供給端積極進行場景創新,依託數字技術培育新型消費模式,如直播電商、智慧家居、沉浸式體驗等,增強消費粘性。
深化產業升級、築牢製造根基是經濟發展和國家競爭的基礎和根本之一。技術攻關或聚焦整合電路、人工智慧、量子科技等「卡脖子」領域,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完善產學研用協同機制。持續綠色轉型,落實製造業綠色低碳行動方案,推廣乾淨能源替代技術,建立碳足跡覈算標準,培育綠色供應鏈。注重對中小企業賦能,通過專項貸款、技術共享平臺等降低轉型成本,推動「專精特新」企業融入產業鏈核心環節。
優化政策協同,穩定市場預期至關重要。財政貨幣政策仍需發力,下半年可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同時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重點支持新基建、民生項目。房地產長效機制建設,堅持「因城施策」,優化首付比例、貸款利率,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給,促進市場供需再平衡。風險化解方面,穩妥處置地方債務,通過債務置換、市場化重組等方式緩釋存量風險,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繼續擴大對外開放,深化雙循環聯動。外貿提質,拓展「一帶一路」市場,支持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新業態,優化通關便利化措施,穩定出口份額。外資吸引應全面落實外資准入負面清單,擴大金融、科技等領域開放,加強智慧財產保護,提升投資環境透明度。堅持更廣泛的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加入CPTPP等高標準經貿協定,在綠色低碳、數字貿易等領域制定規則。
強化區域協調,釋放成長潛力。城市羣建設上,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爲引擎,推動要素自由流動與產業分工協作,培育世界級成長極。支持鄉村振興,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遊,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資源調配上,通過生態補償機制、產業轉移政策,引導東部技術、資金與中西部資源、勞動力優勢結合,實現協同發展。
2025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在複雜環境中展現出「穩中有進、進中提質」的態勢,消費回暖、製造升級、綠色轉型等亮點紛呈。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結構調整的關鍵期,需以辯證思維看待數據,既看到增速放緩的壓力,更要把握轉型升級的機遇。短期靠財政與外貿韌性支撐數據,但微觀活力依賴市場化改革與全球規則重塑。
若三季度在民營經濟激勵、中美關稅規避、消費潛能釋放上取得突破,全年經濟仍可望在「復甦」軌道行進,通過政策精準發力、預期有效引導,有望在實現5%成長目標的同時,爲中長期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未來需緊扣高質量發展主線,以擴大內需爲戰略基點,以科技創新爲核心驅動力,以深化改革爲根本動力,統籌發展與安全,在全球經濟變局中鞏固競爭優勢,爲世界經濟復甦注入持久動能。
(萬喆為FT中文網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