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衝擊下,亞洲國家正在尋找新貿易夥伴
對於上週收到川普總統威脅徵收高額關稅信函的大多數國家,尤其是那些經濟以供應美國市場為主的亞洲國家而言,它們幾乎找不到明顯的替代出口目的地。但它們正在盡力尋找。
儘管各國政府不斷派遣特使往返華盛頓,提出新的採購計劃和改革承諾,但白宮仍堅持徵收新關稅,這一做法令全球商界和政界領導人深感困惑。川普正在設置新的貿易壁壘,要求各國在8月1日前做出重大讓步,聲稱美國多年來因進口大於出口而蒙受損失。
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易卜拉欣週三在東南亞領導人的峰會上表示:「在世界各地,曾經用於推動增長的工具如今卻被用來施壓、孤立和遏制。面對外部壓力,我們需要鞏固自身基礎。加強彼此貿易,增加相互投資。」
此類努力已初現端倪。韓國新任總統李在明已向澳洲和德國派遣特使討論防務和貿易問題,並計劃向其他多國派出代表團。巴西和印度宣布計劃將雙邊貿易額提高70%,至200億美元。
印度尼西亞表示即將與歐盟達成協議,將雙方大部分關稅降至零。而在越南(川普稱其在收到上週的信函前已接受對其輸美商品徵收20%的關稅),該國貿易部副部長強調,正在努力通過利用其他貿易協議來減少對美國消費者的依賴。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溫迪·卡特勒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感到滿足美國的要求越來越難,它們與其他國家合作的興趣將會增強。」 當長期關係惡化時,各國尋求其他合作夥伴早有諸多先例。
在川普總統的首個任期內,中國通過減少購買美國大豆來報復美國關稅。巴西填補了這一空缺,如今已成為中國大豆的主要供應國,讓美國農民面臨大豆產量過剩、買家不足的困境。
2017年,中國因韓國同意部署美國反導系統而抵制韓國商品,這嚴重打擊了依賴中國市場的韓國消費品和旅遊業。作為應對,韓國擴大了與印尼、馬來西亞和越南的貿易和投資。
由於亞洲國家此前已在努力推進消費者的多樣化,因此當前的推動力並非全新。但該地區距離無縫整合仍遙遠。例如,韓國一直拒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該貿易協定的緣起是2016年各國與美國貿易談判的破裂。
韓國經濟學家、前貿易談判代表崔炳鎰(音)一直竭力主張韓國加入這項協定,它的鄰國日本已簽署該協定。華盛頓的新敵意最終可能使其成為可能,而且韓國總統李在明在競選期間對日本的態度比許多人預期的要更為友善。
「日韓曾自認是美國堅定可靠的盟友,但唐納德·川普並不看重盟友,」崔炳鎰說。「所以日本急於獲得更重要的成員身份,而韓國新政府則表示,『為了國家利益,我們可以採取任何措施。』」
最新的關稅攻勢來襲之際,中國也在向全球傾銷廉價商品以維持其出口導向型增長。汽車、電器、電子產品和紡織品的供過於求使得中國的鄰國更難找到自己的市場定位。
其中一些國家可能會受益於川普政府阻止中國商品通過其他國家進入美國港口的決心。中國企業已經開始在東南亞設廠,以尋求更低的勞動力成本,新協議也可能鼓勵它們將更多供應鏈設在中國以外。受中國競爭及當前關稅雙重擠壓的本地區企業,可能會努力提高生產力並保持市場份額。
東盟與東亞經濟研究所高級經濟學家迪奧尼西烏斯·納喬科表示:「它們可以提高效率,或許投資新技術,在一些工廠實現數位化以降低成本。這樣出口可能會更便宜,從而在新市場甚至美國市場變得更具競爭力。」
為了增加國民收入,東南亞發展中國家仍需培育更多本土企業。僅充當大國的加工廠是不夠的。這需要穩定的領導力和專注的投資,韓國和日本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成長為製造業強國的。例如,儘管目前以日本企業為主的公司在泰國年產汽車超百萬輛,韓國巨頭三星在越南生產大量手機,但這些東南亞國家仍相對貧窮。
韓國產業經濟與貿易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金東洙(音)指出:「它們需要吸收外國直接投資中的部分產業技術。眾所周知,這是個問題,但並非所有政府都能擺脫這個困境。」
最終,對於那些成為川普關稅運動的目標國家來說,若能做出一個更具集體性的回應可能是有利的。到目前為止,這種情況尚未實現,因為世界各國領導人仍在努力為本國爭取更優惠的待遇。甚至日益壯大的金磚國家聯盟(它在里約熱內盧舉行了峰會,並歡迎印度尼西亞成為正式成員,引發了川普的不滿)也尚未採取任何行動抵制美國的關稅。
「我尚未看到東南亞國家試圖聯合起來形成統一戰線的跡象,」墨爾本大學亞洲研究所助理教授亞歷山大·海德說。但如果當前的動盪局面持續下去,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美國正在相當迅速地試圖瓦解它自己建立的體系,這讓很多人感到驚訝,」海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