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急升 政府應及早應對

《經濟日報》社論指出,通膨急升,政府應及早應對,雖財政部已經決定調降貨物稅,有助緩解躉售物價上漲壓力,央行也該採取一些動作,抑制輸入型通膨,通膨會對大多數的受薪階級造成嚴重的衝擊,政府相關部門必須及早因應。

主計總處公布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2.84%,為近九年來最高;同時,預估今年全年CPI上漲率會達到1.98%,勉強維持在2%以內。但是,從今年4月以來,國內的物價就已隨著全球的通膨而快速上升,若以4月到11月的CPI計算,平均漲幅已達2.33%。在疫情逐漸趨緩之際,接下來的1月因春節因素又是消費高峰,季節性物價本來就容易走高,因此未來幾個月的物價情勢並不樂觀,政府必須小心應付。

其實這波通膨是全球性的現象,以美國為例,10月CPI年增率已經達到6.2%,是30年來新高;今年前十個月的CPI已經達到4.2%,遠超過早先預期的3%。由於造成全球物價上漲的因素短期內不會立即消失,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和財政部長葉倫已經明確指出,未來不會再用「暫時性」這個字眼來描述目前的全球通膨現象。

造成這一波全球性通膨有幾個主因,第一,因為疫情逐漸受到控制,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主要國家經濟快速復甦,需求增加的很快,因此造成物價上揚壓力。第二,雖然需求增加很快,但是原物料和農產品的供給無法在短時間跟上來,導致全球原物料和能源價格也大幅上升。第三,因為疫情仍然影響一些國家和人員的移動,許多港口依然有很嚴重的貨櫃塞港問題,造成全球船務運輸費用大漲,同時貨物供應不足,導致躉售物價也大幅上升。

更困難的是,美中貿易戰導致全球供應鏈重組,已有一些廠商從中國大陸外移到其他國家,但是遇到疫情,又必須重新回到大陸生產。此種供應鏈重組但是又斷鏈的情況,短期內似乎並不容易解決,因此又進一步拉升了廠商的供給價格。

最後,造成全球性通膨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在於去年嚴重疫情造成各國封城與封鎖邊境所形成全球經濟與貿易衰退,為了解決經濟問題,包括美國在內的主要經濟體採取了極為寬鬆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以剌激經濟。在全球貨幣供應大幅增加的情況之下,水漲船高,自然會形成通貨膨漲壓力。

在需求大增而供給不足的雙向壓力之下,不但CPI大幅上升,其實各國的躉售物價指數(WPI)漲幅更是驚人。過去半年多來,美國的WPI年增率大約維持在8%到9%之間,我國的WPI漲幅更在14%到15%之間。尤其,我國高度依賴國際原物料和能源,過去半年多來以美元計價的進口物價上漲率大約維持在20%,可以說已經出現了很嚴重的輸入型通膨現象。

在國際通膨壓力短期內無法消解的情況下,聯準會從11月開始減少購債,並預計在明年6月結束;已經有不少人預測聯準會會在明年7月開始升息,甚至預期明年下半年可能會升息三次。亞洲部分國家如韓國、紐西蘭,早在今年第3季就開始升息,因為他們認為這一波通膨並非短期現象,應該要開始減少市場上的流動性。

我國的通膨情況比美國要好些,但是因薪資上升速度一直很慢,所以國人對於通膨的忍受度很低,超過2%的物價上漲率就算是非常嚴重的。而且,過去一年來貨幣總計數M1A成長率超過18%、M2超過8%,都是相當高的水準。為了維持物價穩定,政府部門似應及早採取更有效的因應措施。

財政部已經決定調降貨物稅,有助於緩解躉售物價上漲壓力。我們認為,央行也該採取一些動作,包括是否應該開始考慮調升利率,以及加大新台幣對美元升值幅度,以抑制輸入型通膨。總之,通膨會對大多數的受薪階級造成嚴重的衝擊,政府相關部門必須及早因應。

相關新聞

新台幣2日暴衝逾3%,各界擔心5日是否會看到2字頭,學者示警低毛利的企業經營風險大增,可能會有無薪假、裁員的情況發生,...
高齡化 與少子化的社會現象已成為已開發國家的常態,在這個大趨勢下,人類也是第一次面臨長壽社會帶來的種種挑戰。 英國 國家長壽創新研究中心(...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