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陸續實施「醫院個別總額」新制 台大擬第3季漲掛號費

健保署於全台陸續實施「醫院個別總額」新制,台北區本月正式上路,各大醫院擔心門診衝過量,給付遭到斷頭,最後拿不到錢,均嚴陣以待。台大醫院研擬於今年第3季調漲掛號費,並門診減量,規定每位醫生只能看80名病患,若超過上限,醫師將拿不到診療費,雙管齊下因應財務衝擊。

分級醫療制度失靈,大醫院輕症門診多,健保署為管理醫院門診量,在全台各分區陸續實施醫院個別總額制,要求各醫院年度健保點數不可超過前1年,若超過將打折,甚至「斷頭」不予給付。台北區最晚實施,由於常收治來自全國的病患,反彈也最大。

醫院龍頭台大近日傳出,有醫師在社群爆料,因院方擔心新制實施後虧錢,規定醫師每天只能看50名病人,看超過就要扣錢,看愈多扣愈多,許多醫師有怨言。

台大醫院企劃管理部主任邱瀚模指出,為符合新制門診病患55%、住院病患45%規定,全院已開始實施門診減量,要求醫師不能看超過80名病人,否則就會被「斷頭」給付。他直言,自己一晚看86名病患,「但愈晚掛號的,往往最嚴重,不可能不收,最後6名就當作是義診」。邱瀚模指出,人口老化,醫療需求會隨之上升,台大現在掛號費只要100元,不符合成本,將觀察新制執行1季後,最快第3季研擬調漲。

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李偉強指出,北榮從3年前就開始門診減量,包括平日晚上、周六已減少不必要門診;住院方面,只要護理人力充足,就不會關閉任何一張床。

不過李偉強直言,「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別的醫院會不會把病人轉過來?」有些病人狀況較複雜,對醫院而言,等於是成本高、利潤低,有些醫院不想照顧這類病人,就以「床位滿了」、「我們醫院沒有藥」為由,「建議」病人到他院就醫,等於是「不當轉診」,健保署應該密切追蹤,或是新制上路一段時間後,觀察是否有民眾反映類似情形。

馬偕醫院院長張文瀚強調,以病人為中心,不會做太大改變,將吸收健保醫院個別總額後所產生的風險,經評估後會再擬定措施;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將先觀察新制實施1季後,再做調整。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說,健保署盼落實醫院分流是美意,但民眾就醫過程存在嚴重資訊和專業落差,中重症病患若成為人球,恐怕影響就醫權益,健保署需要長期監測,包括重症收治占比是否發生變化,以及非保障總額的科別,是否受到排擠等。

延伸閱讀:

個別醫院總額全面上路 健保署長石崇良提四大配套措施

新制上路,大型醫院合理地限制醫師門診量,已成趨勢。對此,健保署石崇良認為,這有其必要性,如一個診次收治一百多人,平均每患者診療時間僅二、三分鐘,這代表病情單純,理應下轉至地區醫院、基層診所。

石崇良接受專訪時,提出「個別醫院總額」上路後的四大配套措施。首先下半年起,重新修訂醫師診療費,針對大型醫院醫師門診設定一般、複雜兩個給付標準,如患者病情複雜,需花較多時間診療分析,將給予更多診療費。

目前醫學中心門診收治一名患者,診療費僅約兩百多元,低於基層診所,連教授級醫師也是如此。石崇良表示,為鼓勵醫學中心盡量多收治病情嚴重的患者,未來複雜個案的診療費,希望可調高至六百多元。

第二,考慮延長慢性處方箋,目前慢性處方箋為三個月一期,針對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將考慮延長,評估到六個月。

第三是嚴格要求各大醫院監測初診患者人數及病情輕重,以利做好分級醫療。

第四,未來民眾如果未經轉診就至大醫院掛號,將研議提高門診基本部分負擔,持轉診單者則負擔持平,或是調降,希望大醫院門診只收轉診病人,輕症個案則交給社區網路照顧。

為了個別總額,各家醫院擬定因應措施,石崇良表示,樂觀看待,以前醫院習慣衝量,吃著大鍋飯,現在醫院必須先處理內部。不過,健保署一定嚴格把關,不會讓有需要至大醫院就醫的患者進不了門、掛不上號。

衛福部健保署台北業務組長李純馥表示,正嚴密監控醫院關床、衝量、急診壅塞及開立藥物、檢驗檢查等指標。新制上路難免有陣痛期,民眾如自覺就醫權益受損,可撥打健保諮詢服務專線。

個別醫院總額上路 各醫院且戰且走 憂重症病人湧入

四月一日起,健保個別醫院總額新制全面上路,台北區醫學中心服務量能大,且為難重症最後一線,被認為首當其衝。實施近半個月,目前包括台大、台北榮總、三總等北市的醫學中心皆強調不會拒收病人,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將新制列為「今年最大挑戰」,台大己啟動觀察機制,觀察重點為重症病人是否因外院拒收而集中至台大醫院。

個別醫院總額新制也被稱為「小總額」,要求各醫院年度健保點數不可超過前一年,超過將打折,甚至不予給付,也就是「斷頭」;也限定醫學中心門診占比不得超過百分之五十五。close

今年一、二月,台北區各醫學中心醫療服務量明顯下降,部分原因受年節休診影響,但也不排除因應「小總額」自行開始減量。也有中部醫學中心員工私下表示,院方針對部分科別祭出「限掛卅號」,建議親友轉至其他醫院看診。

外傳台大醫院祭出「門診績效制」,門診掛號病人愈多,醫師的績效愈差,每診百人以上,績效歸零,盼藉此抑制門診量。但台大醫務秘書陳彥元表示,這並非因應小總額而推出,健保給付醫師門診診察費本就依病人數量遞減,行之有年,院方去年開始訂出相關規定,醫師門診病人看得愈多,績效與診察費均會打折。

身為國軍醫院體系的三總也表示,目前配合政策進行,待今年第二季結束後再視狀況調整。三總醫師則表示,目前「且戰且走」,但院內宣導「以重症為主」,將症狀穩定的輕症患者下轉至基層院所等。馬偕醫院則表示,目前讓穩定的慢性病下轉,但若真的病人要來,如使「斷頭」也得要看,不會把病人趕走。

吳明賢發布院內信,將醫院總額比喻為「灰犀牛效應」,為顯而易見且發生率高,卻常被忽視的寄存威脅。他也表示,為了分級醫療及國家健保永續經營,「知其不可而為之」,台大救死扶傷核心目標不變,但作法上「無法以不變應萬變」。

即便信中暗指改變即將來臨,但多名台大醫師私下表示,比起外院開始限號,院方做法「已算仁慈」,還未祭出任何強制措施,也未要求醫師改變看診模式。台大醫院門診部主任王宗道表示,已著手監測院內病人收治情況,並進行分析,預計觀察一整季,若有應變必要,再提出相關措施,「目前先按兵不動。」

一位台大醫師指出,院方做法還算有人性,僅由院長向院內同仁公告新制,提醒醫師留意,但並未實際要求掛號人數不得超過一定數量,實務上台大醫院病人多,「稍有動靜就會被罵」,不太可能採取「限號」措施應變。不過,目前已傳出許多醫院以限號方式因應,未來病人恐會湧向台大醫院,導致「斷頭」現象發生。

陳彥元說,台大風氣自由,沒有任何因應個別醫院總額制的硬性政策,也未要求門診減量,院方持續透過轉診中心,將輕症、慢性病患轉診至配合的地區醫院、區域醫院或醫療體系分院,同時將過去必須住院觀察一、二日的手術,改為單日手術,並將鼓勵適合接受居家醫療方案的病人,在家中接受照顧。

相關新聞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
 台灣是否要成立「主權財富基金」爭論多年,行政院長卓榮泰29日於立法院答詢時表態,很想成立主權基金,將請中央銀行、國發會、財政部、...
近期市場開始討論美國「關稅戰」演變為「貨幣戰」的可能性,行政院長卓榮泰29日於立法院答詢時直言,現在政府心理已有準備,「...
 環境部長彭啟明24日首度提出美國《關稅》政策對淨零推動有三大衝擊影響,企業受關稅影響對減碳投資觀望。他說,卓揆已指示要對企業「堅定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