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會報告… 亞洲今年GDP增速估4.5%
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會正式登場,25日上午公布「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5年度報告」指出,儘管世界經濟增長不確定性增大,亞洲仍為世界經濟的主要引擎,預期2025年亞洲加權實際GDP增速為4.5%,高於去年實際增速4.4%。
博鰲亞洲論壇祕書長張軍於首場記者會表示,當前全球經濟保持中低速增長,面臨著貿易戰、地緣政治局勢複雜多變、持續通膨及主要經濟體增長放緩等重大風險,亞洲仍為穩定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和基石。
報告預計2025年亞洲加權實際GDP增長率為4.5%。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亞洲經濟體GDP總量占世界的比重,預計將由2024年的48.1%上升至2025年的48.6%。 分區域看,2025年東亞地區預計實現4.3%的增長,南亞地區5.9%,中亞地區為5%,西亞地區將由2024年的2.1%顯著提升至2.9%。
此外,亞洲的通膨水準有望繼續回落,多數經濟體將回歸至目標區間。報告顯示,2025年薪資上漲、物流成本上升、供應鏈重構、貨幣貶值等可能會推動亞洲經濟體通膨上行,但大宗商品價格下行將有助於緩解通膨壓力。其中,東亞和南亞地區通膨形勢總體向好。報告強調,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生效,進一步促進亞洲主要經濟體間中間品關稅下降。
數據顯示,2023年亞洲在全球中間品貿易的占比為41.17%,遠超歐盟的25.5%和北美的15.12%。其中,全球中間品貿易對中國的依存度近16%。
延伸閱讀:
亞洲仍是世界主要引擎 陸經濟成長穩住5%
博鰲亞洲論壇昨(25)日起一連四日在海南舉行,大會發表年度旗艦報告,預計2025年亞洲經濟增速將達4.5%,略高於2024年的4.4%,且中國大陸將保持5%以上的較高增速,亞洲仍將成為世界經濟主要引擎。
25日首場論壇話題便是中國經濟前景,專家認為大陸要實現5%左右經濟增長目標仍充滿挑戰與困難。前重慶市市長黃奇帆表示,持續擴大開放是不可缺少引擎;大陸發改委副主任彭森則認為應當提高消費率。
中國社科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院院長張宇燕表示,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亞洲經濟體GDP總量占世界比重由2024年的48.1%上升至今年的48.6%。其中東亞、南亞、中亞與西亞地區增長分別為4.3%、5.9%、5%與2.9%。
不過,亞洲經濟發展仍受到諸多外部挑戰,張宇燕指出,今年受到美國財政政策空間收窄、貨幣政策總體趨於寬鬆,經貿合作泛安全化、經濟去風險化、美國對外經濟政策劇烈變化,都將對亞洲經濟產生各種影響。
報告指出,全球外資對亞洲經濟體的依賴程度在波動中上升,近年來達到60%左右,而中國和東協仍是對外資最有吸引力的亞洲經濟體。
中國中高端產業轉移料放緩
博鰲亞洲論壇發布《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5年度報告》指出,中國產業對外轉移的態勢仍面臨較大的轉移風險,但轉移結構正在發生變化,中高端產業轉移趨緩,而中低端產業轉移趨勢延續。
報告指出,區域內產業鏈聯繫的加強和中美價值鏈的延長也成為重要趨勢,全球價值鏈仍在變長,而不是因供應鏈中斷擔憂多元化而變得更短,這種變長的趨勢尤其體現在中美之間。預計今年中高端產業的外遷速度和規模將放緩,尤其是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領域的外遷勢頭將會削弱。中國留住外資產能的基本盤優勢依然存在,長期來看仍是全球最具有吸引力的市場之一。
報告稱,中高端產業向外轉移的趨勢將會放緩有3大原因,首先,刺激產業轉移的政策性因素逐漸被消化。產業承接地成本高昂,或者是配套不足、市場較小,如轉移至印度、東南亞等地。未來中高端產業的轉移重點需要關注墨西哥(靠近市場)和越南(配套能力增強)兩個市場的情況,在美國對墨西哥加徵25%的關稅生效後,預計以中轉貿易為目的向墨西哥轉移的勢頭會進一步減弱。
其次,國內中高端產業發展潛力和優勢逐漸顯現,包括人才優勢、市場優勢和新技術優勢;第三,預計今年美國的產業回流趨勢將繼續放緩,產業刺激和補貼力度退坡、相關產業需求疲弱(如電動車、芯片產業)、美元升值、利率維持高位等都將降低回流速度。
報告又認為,中美之間的價值鏈在延長。由於中美貿易摩擦和技術競爭等原因,中美公司之間形成的價值鏈加入了其他第三方國家和地區。這些第三方在美洲以墨西哥、巴西等國為主;而在東南亞則以越南等國為主。至於中美價值鏈的穩固性需要觀察美國對華政策的變化,例如對第三方進口的限制性關稅政策或原產地排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