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快變美積電?楊應超擔心整碗被端過去
美國總統川普再度點名台灣搶走美國晶片生意,直言「如果不把生意帶回來,我們會很不高興」,台積電聞言今(14)跌破季線,下挫2%。外資分析師楊應超指出,台積電技術第一名,但在其他方面包含對地緣政治的處理、對老外文化及談判技巧都要多改善,弄不好就被整碗捧去,「我覺得蠻擔心」。
楊應超是在天下文化Podcast節目中表示,台積電一開始去蓋AZ廠的時候,就感覺有誤導(misleading)之嫌,他曾經搭乘鄰居的小飛機去廠區繞行,發覺這塊地明明就可以蓋6個廠,而非只是1個廠,而且當時台積電宣稱赴美的是舊技術,但現在慢慢開始浮現,第3個廠已經宣布設置,搞不好2奈米都出來,所以感覺上是早已計畫好的安排。
他表示自己一開始就講,台積電去美國「完全不合理」,因為晶片在台灣做又便宜、體積又小,晶片做完要放到手機、電腦裡,要經過組裝,晶片在美國生產完不是在美國組裝,還要回到亞洲組裝,等於多個運費,然後再運回去,所以說當地做給當地,根本是騙外行人。
但在商業上不合理,在政治上就是合理的。楊應超認為,台積電這次去美國開董事會,可能因為在壓力之下講的都很模糊,不能怪它,但「我覺得是蠻擔心的」,台積電的科技沒話講是第一名,但其他的地方就需要改善,包含地緣政治、老外的文化,以及談判的技巧,因為如果談判不好,就會「整碗被端過去」,等於37年來的辛苦都白費了。
至於川普撂話要對半導體課徵100%關稅,楊應超認為,真的做的機會不大,因為川普放話都是為了談判的目的,包含要針對墨西哥、加拿大課徵25%關稅,後來講講又暫緩;此外,一旦真的課徵100%關稅,最後迴力鏢會打到美國的物價,通膨又會再度攀升,川普不會拿石頭砸自己腳。
但他同時提醒台灣政府,當墨西哥、加拿大被川普點名要課徵25%關稅的時候,兩國政府馬上跳起來,並立即宣布反制措施,態度上非常強硬,但台灣政府卻很軟弱,「人家叫你去,你至少要先反抗,裝也要裝一下」,台灣一手好牌都這樣子,萬一好牌沒了將會更慘。
延伸閱讀:
新聞透視》台積電變美積電 神山成半屏山
川普總統要台積電變「美積電」已不是新聞,在「川普1.0」,他祭出補貼手段,吸引台積電赴美設廠,半推半就下,台積電還能把先進製程放在台灣。但「川普2.0」沒有在客氣,台灣對他來說,加同烏克蘭般「可割可棄」,除了強迫台灣掏錢解決貿易順差,最大的目標就是收割台積電了。
台積電淪為政治籌碼,始於蔡政府。在蔡政府任內,台積電不只一次被府院當作外交籌碼,甚至被濫用到連在台灣設廠,都要被當作民進黨執政的地方政績,蹭好蹭滿台積電。然而屢次失守底線的下場,就是讓美國看清,台積電並非要不到,何況民進黨政府施政主軸就是親美仇中,民進黨只剩美國這唯一靠山,更易讓美國予取予求。
政府也好,台積電也罷,都可以搬出在美國境內生產最先進半導體產品,也能受惠於半導體生態系統的地理鄰近性,但這是欺騙外行人的理由。現實就是,當台積電根留台灣的底,不斷被掏空,「護國神山」愈來愈黯然失色,最後被掏空,神山何在?
對照各國積極迎戰關稅大刀,賴政府不去思索如何保全台積電,反而只吐得出提高向美軍購,如同告訴川普「你來搶我吧!」然而軍售早就是美國的囊中物,台灣最值錢的家底就是台積電,而賴政府的應對,恐就是整碗奉上的準備。
沒了台積電的台灣,別說有國安危機,經濟都會出問題,目前台積電市值占台股大盤超過30%,一旦台積電掛掉,台股恐也沒了半條命。面對這已在眼前的灰犀牛,甚至可能危及台灣經濟命脈,賴政府沒有鄉愿的本錢,必須及早因應,別讓台積電淪為祭品。
劉佩珍:川普進逼 台積電需守住最後防線
近期川普總統頻頻針對台灣半導體業發表充滿敵意的談話,凸顯美國相當覬覦台灣半導體業的競爭優勢,特別是台積電先進製程的高度競爭力,故川普步步進逼,除了拋出對於台灣半導體業將課徵關稅外,也恐將再研議之前美國晶片法案的補助款,甚至期望台積電擴大對美國的投資,華爾街盛傳美國政府將逼迫台積電入股Intel。若再鏈結美方認定AI已是各國重要戰略物資,且要將晶片製造全部移回美國,藉此穩固美國在AI世代全球霸權的地位,則可相當清楚美方的戰略,完全掌控台積電將是重要的環節之一。
我國政府也展開回應,包括2月14日賴總統召開國安高峰會議,針對台美關係、半導體產業與兩岸關係三面向提出策略,特別針對半導體產業,將拋出「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顯然台灣是期望藉由充分與美方的合作,且遵守美國對於中國半導體或AI相關管制,並藉由我國半導體業的製造強項,協助美方穩固於AI的權威地位。
面對此不對等的條件,台積電僅能守住最後的防線—先進製程無可取代,來因應所有美方近乎不合理的要求。既然擴大美國投資已是無可避免的趨勢,則台積電可優先選擇在美國獨資設立投資額較小的先進封裝廠,畢竟先進封裝對於AI及高效能運算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也可符合美國一條鏈在地生產的要求。
其次,可加速第二、第三廠亞利桑那州的量產進度,在川普總統卸任前能讓其對選民有所交代;若有第四廠晶圓廠的建置,也建議以指標性的意涵為重,避免產量過大,畢竟先進製程仍要以台灣為生產重鎮。
上述不論是加碼於美國的投資,或是川普總統果真對台灣半導體業課徵關稅,台積電皆可運用其無可取代的地位,讓增加的成本由客戶來共同分攤,此也是先前台積電魏哲家董事長曾在法說會中表達的意思,況且只要台積電還是最先進製程的唯一供應商,則美國廠房的產能利用率仍可有機會維持於高檔。
但若台積電與Intel合資,則恐讓護國神山的競爭力潰堤,畢竟其不但有技術外流的危機,且協助競爭對手擺脫營運危機,反而讓自己身陷危機,則Intel就會於最短時間成為分食台積電訂單的最大對手,顯然此合資事業對於我國護國神山毫無利益可圖,此也可從先前魏哲家董事長於法說會中一口回絕不收購Intel的回應可窺探之中的深意。
畢竟,在美方目前強勢主導國際與產業運作遊戲下,盡量避開合資的此種模糊可被操控的地帶,才能規避未來不可測的風險,獨資下的投資反而對台積電可有主控權。
(作者為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APIAA理事)
張瑞雄:保台積電 賴政府敢對美說不嗎?
美國總統川普再度將台積電推上全球科技與政治的風暴中心,他公開指控台灣「搶走了美國的晶片生意」,並揚言對進口晶片課徵100%關稅,強迫半導體供應鏈回流美國。川普的言論不僅代表著美國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的強勢介入,也反映了全球科技戰的進一步升級。
美國近年來在半導體產業的策略顯而易見:確保科技霸權,並重新奪回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掌控。從拜登政府的《晶片法案》,到川普再度高舉「美國製造」的旗幟,美國的核心戰略不變:讓關鍵技術回流本土,並扶植美國企業,特別是英特爾。
美國的目標不僅是將台積電的生產線遷移至美國,而是要透過種種手段,包括關稅威脅、技術轉移、甚至強迫合資,來確保美國企業能重新取得領先地位。據報導,美國政府可能會要求台積電與英特爾成立合資公司,將台積電的技術與人才轉移給英特爾,以幫助後者重新崛起。
這樣的合作模式對台積電極為不利,因為台積電將承擔資金與技術轉移的風險,而英特爾則能坐享其成。川普的關稅政策更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趨勢,他不僅揚言要對台灣晶片課徵100%關稅,還計畫透過「對等關稅」讓台積電的產品變得不具競爭力。即便台積電願意進一步擴大在美投資,美國政府能否提供足夠的政策支持和經濟補助,仍有疑問。
在這樣的情勢下,賴政府需要更具前瞻性的策略,而不僅僅是被動回應美國的要求。目前賴總統的應對策略是,明確表示政府將擴大對美投資與採購,並透過「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來深化台美合作,但這就要看川普是否肯埋單了。
其實,台灣不應將所有的籌碼都放在美國身上,歐盟、日本、東南亞等都需要台積電的晶片,所以政府和台積電應尋求更多元的合作夥伴來確保供應鏈的穩定性。透過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台灣可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進一步提升談判籌碼。
最後,技術才是根本,面對美國的施壓,台灣需要更強的自主研發能力,以確保技術領先且不會過度外流。這意味著政府應提供更多的資源來支持本土科技企業的發展,並確保關鍵技術能夠留在台灣。
川普的政策顯示,美國希望透過強制手段來重新掌控半導體產業,在此情況下,台灣需要尋求更全面的國際合作,並強化自身的技術優勢,以確保未來仍能在全球科技產業中保持領先地位。
台積電將如何應對這場前所未有的挑戰,將牽動台灣整體的經濟命運。在這場科技戰爭中,台積電有技術領先的優勢,或許可以跟川普說「不」,問題是,賴政府有能力和勇氣跟川普說「不」嗎?
(作者為國立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