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2025經濟走勢 專家估前高後低
消費升級奠復甦基礎 地方債成隱憂
面對春節後的2025年經濟,有陸媒針對金融機構、企業首席經濟學家進行22份調查問卷後,有81.82%受訪者預測,今年大陸GDP增速將在4.5%至5%。同時主要觀點認為全年走勢「前高後低」,儘管2025年經濟增速可能放緩,但品質將提高。其中消費升級、高技術產業發展的經濟轉型,為大陸經濟持續復甦奠定基礎。
在經濟挑戰上,有68.18%受訪者將房市視為當前最重要的經濟風險、也有45.45%認為地方債務問題對宏觀經濟穩定構成重大挑戰。分析認為,地方債務和房地產問題的疊加效應,可能會限制2025年經濟復甦的上限。
另有63.64%受訪者表示,民營企業經營收縮值得高度關注,不僅是市場信心的晴雨表,也反映部分企業在融資環境和市場需求疲軟中的雙重壓力。
根據《經濟觀察報》針對大陸22位首席經濟學家做的問卷調查顯示,有81.82%受訪對象預測,2025年大陸GDP增速將在4.5%至5%;另有13.64%認為增速可能低於4.5%,僅有4.54%預計增速可能達到5%至5.5%。
就全年經濟表現上,有45.45%的受訪者預測,2025年經濟走勢為「前高後低」。一位受訪經濟學家表示,主要取決於消費復甦的強度和地方債務風險的控制力道。
至於對今年通膨觀察上,回顧2024年大陸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僅0.2%。調查結果有77.27%的受訪者預計2025年全年CPI漲幅將在1%以下;18.18%的受訪者預測漲幅1%至2%。分析人士表示,未來提升服務消費或將成為穩定CPI的重要發力點。
在匯率趨勢上,50%受訪者認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2025年會小幅貶值、幅度不超過3%。但也有27.27%預測會出現有限升值。
美加徵10%關稅 分析師曝陸GDP跌0.3-0.4個百分點
據香港《經濟日報》報導,美國對加拿大、墨西哥及中國實施新關稅,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表示,三國商品的進口貨值佔美國總商品進口約45%,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約5%,預期加拿大及墨西哥的關稅會令美國GDP下降約0.8個百分點,中國加徵的10%關稅則會拖累美國GDP約0.1至0.2個百分點。
汪濤預測,假若美國持續向中國加徵10%關稅,將會拖累中國GDP下降0.3至0.4個百分點,因出口承壓,同時本土投資及消費疲弱,會讓中國通膨再跌0.2個百分點,但參考2018至2019年加徵關稅的情況,相信中國不會即時採取報復性措施,但會對談判及合作持開放態度。
此外,瑞銀維持中國今年經濟增長預測至4%,因有關預測已涵蓋美國將於第三季對中國進口貨品徵收60%關稅,以及2026年更多商品徵收更高關稅的預測。
汪濤表示,由於人民幣於川普剛上任時曾貶值,此次加徵新關稅可能為人民幣帶來新的貶值壓力,預期美元將保持強勢或進一步走強,維持今年底人民幣兌每美元7.6的預測。
汪濤重申,中國不太可能主動利用人民幣貶值來應對關稅上調,但出於金融穩定的考慮,中國將盡力減少和減緩人民幣貶值的步伐。
財新中國1月製造業PMI降至50.1 遜預期
由於春節前後生產進入淡季,2025年開年製造業生產經營活動擴張速度放緩。1月財新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下滑至50.1,低於上月0.4個百分點,降至近4個月來最低,遜於市場預期的50.6。
綜合港媒報導,從財新中國製造業PMI分項數據看,1月製造業供需擴張加速,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在擴張區間微升。需求增加主要靠內需拉動,新出口訂單連續兩個月位於臨界點以下,不過1月回升至僅略低於臨界點位置。部分受訪企業反映海外需求低迷,其他廠商則表示因新產品問世而收到更多海外新訂單。
儘管供需加速擴張,製造業就業仍明顯惡化。1月就業指數在收縮區間降至2020年3月來最低,或與員工提前返鄉過年、企業裁員節支有關。用工減少而新訂單增加,積壓業務量指數在擴張區間微升。由於訂單增加、生產加速,製造業企業仍在增加採購原材料,1月採購量指數繼續擴張,但幅度放緩。
製造業市場信心回升。1月生產經營預期指數在榮枯線以上反彈,但仍低於長期均值。參與調查的企業普遍稱,業務拓展力度加大,加上政策支持,將帶動未來一年的銷售增長;但美國加徵關稅預期下仍有部分廠商擔憂產出和貿易前景。
財新智庫高級經濟學家王喆表示,新的一年,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等刺激政策效果或邊際放緩。海外政策不確定性增加背景下出口環境或有所惡化,將是中國經濟要面臨的巨大挑戰,宏觀經濟政策對此應做好充分準備,並根據客觀形勢變化及時調整。
王喆稱,當前,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費能力意願有待提升,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應是政策着力重點。此外,2024年新出生人口數量仍位於低位,相關補助激勵措施亦應盡快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