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導體自給率提高,或變向突破
中國正加緊推進半導體的國産化。半導體的自給率在最近10年間上升近10個百分點,在中美對立持續的背景下,力爭在尖端産品方面實現國産替代的趨勢加強。如果中國企業的技術能力持續提高,也可能對在半導體領域走在前列的歐美、日本和韓國等企業構成威脅。
擔任中國半導體產業協會理事長的中國內存巨頭長江存儲科技(YMTC)的董事長陳南翔也考慮到美國對華管制的加強,指出國際環境和産業發展面臨變化和風險。此外也表示中國半導體產業協會將積極凝聚各方共識,促進中國半導體産業的發展,提出了政府與企業合作加以應對。
在中美對立持續的情況下,中國一直以不使用尖端技術的産品為中心,推進半導體國産化。以加拿大調查公司TechInsights的數據為基礎的半導體國際團體SEMI的資料顯示,中國的半導體自給率從2014年的14%左右上升到2023年的23%,預計到2027年將接近27%。
推動建立中國自主的半導體供應鏈的是政策性基金。首先2014年設立的「國家積體電路産業投資基金(大基金)」達到1,387億元規模設,2019年追加了超過2,000億元的第二期。此外,今年5月推出的三期超過3,440億元,規模正不斷擴大。地方政府和民間的資金也與政策性基金保持一致步調,流入半導體產業。在資金層面支撐了被認為向華為供應7納米(10億分之1米)高性能晶片的中國最大代工企業中芯國際(SMIC)和YMTC等。
隨著國産化的進展,各企業業績表現強勁。根據中國調查公司Wind的數據,中國內地半導體相關上市企業2024年1~9月財報顯示,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的合計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約20%。中芯國際的聯合執行長(CEO)趙海軍在8日的財報説明會上表示,國産化需求急劇增加是強勁業績的背景。
接下來的美國川普政府也可能會加強對華管制,中方正在做好準備。目前正在推進半導體庫存的確保。中國調查機構中商産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1~10月半導體進口量較去年同期成長15%。預計2024年將時隔2年首次轉為正成長。據悉,作為人工智能(AI)用半導體核心零件的尖端儲存晶片從韓國等地的進口正在激增。
由於美國的對華管制,中國不能進口製造尖端半導體所需的極紫外線(EUV)微影設備。不過,中國在舉國體制下不是瞄準微細化,而是朝著多層化等方向推進新技術的開發。熟悉半導體產業的分析師表示,從長期來看「美中對立將加速中國企業的成長」,這種觀點正在增加。中國佔全球半導體市場的約3成,預計今後也將持續成長。預計到2027年將比2023年增加5成,達到近2,000億美元。海外企業雖然也抓住了中國的半導體需求,但在用於純電動車(EV)等的功率半導體領域,中國企業逐漸壯大,出現外資在中國市場上陷入苦戰的案例。
「中國也有可能在與美國不同的方向上實現巨大進步」(外資製造設備企業的中國公司高階主管)。在中美對立尖銳化和中國政府的支援下,如果中國企業在內存等領域繼續成長,可能會對海外大型企業的在華銷售産生影響。
(摘自日經中文網--多部田俊輔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