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會:各國尋求與中國穩定關係,但暗流涌動

本週,許多世界領導人齊聚南美,出席了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20國集團峰會。他們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了微妙的外交互動。英國首相斯塔默呼籲與中國建立「穩定、持久」的關係。澳洲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承諾「保持耐心、謹慎和深思熟慮」。拜登總統承諾不會「讓競爭演變為衝突」,儘管他正準備將權力移交給候任總統川普,後者誓言在關稅問題上與中國對抗。

在美國從拜登過渡到川普之際,世界各國的總統和總理都在尋求穩定,特別是在涉及中國的問題上。習近平在秘魯的一次會議上對拜登說,他希望與美國保持「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係。

但是,在週二結束的里約熱內盧20國集團峰會上,世界各國領導人彬彬有禮的外表之下掩藏著一系列複雜的問題,威脅他們尋求與中國保持穩定關係的努力。

在人權、台灣的命運、技術競爭、網路攻擊、對俄羅斯的援助和關稅方面,各國與中國的潛在衝突日益凸顯。拜登即將結束他登上世界舞台近半個世紀以來的職業生涯,儘管他在G20峰會上獲得周到的儀式和禮遇,但美國在化解這些衝突可發揮的作用仍有不確定性。9月,拜登在他的最後一次聯合國演講中表示,世界正處於「另一個拐點」,他還說:「我們今天做出的選擇將決定未來的幾十年。」

關於中國,世界其他國家的領導人希望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歐洲領導人將轉向習近平:『現在你該有所行動了,』」現代中國史學家魯樂漢(John Delury)說。「『這不再只是說說而已。我們真的希望提升這種關係,以便我們可以指望你。』」

中國國家主席則利用G20峰會宣傳中國是開放貿易和國際穩定的積極支持者。長期以來,中國領導人一直在向全球聽眾傳遞安撫人心的主題,但這一次,習近平和他的顧問希望外國領導人在能更願意接納其觀點的同時,也為川普第二任期的壓力和不確定性做好準備。

根據中國官方習近平G20峰會上的講話,中國和與會領導人,應該「互相視對方的發展為機遇而非挑戰,互相把對方作為夥伴而非對手」。也隱含的警告。在承諾遵守「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同時,中國領導人還表示,中國「堅定維護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立場沒有變」。

英首相斯塔默發表講話時,提到對中國的人權狀況以及香港商人、民主異見人士黎智英的待遇表示擔憂時,中國代表迅速行動、遮擋鏡頭,將記者趕出會議室。

澳洲和中國在最近幾個月恢復了高層對話,並緩解人們對關稅的一些擔憂,,阿爾巴尼斯渴望找到與中國維持有效關係的辦法。「對話至關重要,我們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進展。貿易往來更加自由。這給兩國、兩國人民和兩國企業都帶來好處,」。

過去兩年,華盛頓和北京也一直在努力緩解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兩國高層外交官和軍事官員之間的溝通已經重啟。拜登和習近平週六的會面是他們一年內的第二次,旨在表明兩國領導人可以相互合作。

然而,在世界各地,官員們都在為川普對抗性政策的回歸做準備,同時急切地想看到川普在第二個任期中是否會有任何變化。

川普承諾大幅提高關稅。雪梨外交政策智庫洛伊研究所東亞問題高級研究員理查德·麥格雷戈表示,如果川普兌現承諾,可能會顛覆多年來由兩黨主導的美國自由貿易政策,從而損害美國在海外的地位,甚至包括像澳洲這樣的堅定盟友。

他在接受採訪時說:「我認為這有可能嚴重損害美國在澳洲的形象,進而削弱對聯盟的一些支持。我不想誇大其詞,但這確實會損害美國形象。」與此同時,中國決策者正在尋找川普重返白宮後的外交突破口。

中國外交政策「不會因為川普上台而發生根本性轉變」,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王文在接受採訪時說道,「另一方面,川普的上台將迫使中國對一系列國家的外交政策變得更加靈活。」過去幾年,北京一直在與歐洲和亞太地區各國政府修復關係,從而減少孤立,削弱華盛頓的影響力。

 

習近平拉攏法國總統馬克宏和德國總理肖爾茨,試圖推動他們讓歐洲與華盛頓保持距離。上個月,中國和印度宣布了一項關於在喜馬拉雅共同邊界巡邏的協議兩國軍隊曾在2020年爆發致命衝突。即便如此,在利用川普創造的潛在外交機會方面,習近平似乎也不會走得太遠。

儘管他大談開放貿易,外國投資者和公司在中國做生意時還是經常面臨重重壁壘。中國廉價出口產品的激增也令巴西、南非和其他傾向於北京的發展中國家感到不滿。中國商品削弱了這些國家的工業,並導致工作崗位流失。

「美國比中國開放得多,但如果只聽兩位領導人的發言,你根本不會知道這一點,因為川普總說保護主義,而習近平總說自由貿易,」麥格雷戈說,「你能想像習近平會說『關稅』是漢語中最美的詞彙之一嗎?」

對拜登而言,週二G20峰會的結束標誌著他在世界舞台上倡導國際聯盟和組織的時代結束了。對於世界其他國家的領導人而言,這是全球外交新篇章的開始,而這個新篇章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關注中國。

這些外交努力的結果可能幾個月甚至幾年都無法知曉。魯樂漢表示,預測是有風險的,但他說,「中國肯定會讓它目前最大的支持者們失望。」紐約時報 Michael D. Shear是《紐約時報》白宮記者,報導拜登總統及拜登政府新聞。他報導美國政治已超過30年。

儲百亮(Chris Buckley)是《紐約時報》首席中國記者,在台北報導中國和台灣問題,重點關注政治、社會變革以及安全和軍事問題。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延伸閱讀:

黃循財:我們想有發言權!如果你不在餐桌上,你就在菜單上

新加坡總理黃循財於 2024 年 11 月 19 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 G20 峰會上向媒體發表演說;儘管多邊主義面臨壓力,新加坡參與二十國集團 (G20) 峰會等平台 仍然「非常重要」。

「對我們來說,在餐桌上有一個座位總比沒有座位好,對吧?俗話說,如果你不在餐桌上,你就在菜單上,」黃先生在二十國集團裡約熱內盧峰會最後一天。新加坡不是由 19 個國家組成的 G20 成員、歐盟和非洲聯盟成員。然而,它經常被邀請參加該小組的會議。

應巴西總統路易斯·伊納西奧·盧拉·達席爾瓦的邀請,黃循財於11月17日至20日到巴西出席二十國集團峰會。巴西擔任 G20 主席國。黃縂理表示,新加坡希望擁有發言權,積極參與 G20 峰會等平台可以讓其了解正在製定的新舉措和新興合作領域。

由於其參與,新加坡可以「以我們認為有用的方式塑造這些新興進程,或者即使我們無法從中獲得最佳結果,至少我們知道正在發生什麼,並且我們可以適應和調整這些新進程」現實。

新加坡也充分利用與國際同行會面的機會。“其中一些我們以前見過,有些人是第一次見面,我認為這是一個有用的機會來評估我們的雙邊關係並有助於進一步加強我們的關係。”

黃縂理也承認「對基於規則的多邊秩序的支持正在減弱」。「但我們不應該放棄這一點,因為這對新加坡至關重要,我們應該繼續與志同道合的國家合作,加強支持,特別是對多邊貿易體系的支持,」但同時,他補充說,需要現實並適應當前的現實。

貿易仍在繼續,但正在重新配置,各國希望與他們認為對自己友好的伙伴進行貿易,也希望減少依賴和脆弱性。他說,這意味著區域集團變得更加重要。

黃循財補充說:「因此,與其說這是一個去全球化的時代,不如說是一個重新全球化的時代,這是一種不同形式的全球化,貿易流動本質上可能會變得更加區域化。

 

 

相關新聞

拜登卸任前以行政命令強化AI及晶片出口管制、確立AI基建發展方向,在遏制中國技術發展之時,也牽動產業動態與地緣政治局勢,...
植田和男今天在 日本 地方銀行協會一場活動演講時表示,美國經濟和日本春季 薪資 談判的動向仍是重點。他說,自己在參加各產業的新年活動,...
1月15日上午,韓國聯合偵查組(聯偵組)正式逮捕總統尹錫悅,這是韓國憲政史上首例現職總統遭逮捕。...
 美國總統拜登卸任前對中國大陸頻出重拳,繼13日宣布AI晶片三級管制新規之後,近日將在互聯網汽車技術出重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