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芳書/逆中介效應與金融業流動性風險

金融市場是現代經濟體系的核心,而在這個複雜的系統中,流動性風險至關重要。簡單來說,流動性風險是指金融機構或個人在需要資金時,無法迅速將資產轉換為現金來履行支付義務的風險。這種風險對於金融機構而言,可能導致短期內無法支付債務或滿足客戶提款和解約需求,而對於整個市場,則可能引發市場信心崩潰,進而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

疫情過後,逆中介效應愈發明顯。逆中介指的是資金供應者(如投資者)繞過傳統的金融中介機構(如銀行、保險公司等),直接投資於股票、債券、ETF等資本市場的投資工具。這種現象削弱了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在資金分配中的作用,因為投資者不再依賴中介機構提供的金融產品,轉而直接參與高回報投資。

逆中介效應帶來的幾個問題,必須正視:一、資金流失:當投資者繞過銀行和保險公司直接投資於收益較高的市場產品時,可能導致這些金融機構的資金流失,削弱其放貸或投資能力。銀行和保險公司失去了穩定的資金來源,面臨著資金池萎縮的壓力。

二、流動性下降:逆中介加劇了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壓力,特別是在資金來源不穩定的情況下。當銀行或保險公司面臨資金需求時,若資金池內的存款不足或保費收入減少,流動性風險將迅速增加。此外,長期資產的配置使得資產變現的速度變慢(特別是2022年起因美元利率上升造成海外投資債券未實現損失增加,短期無法變現的狀況),無法應對突如其來的資金需求。

三、市場競爭加劇:隨著資本市場選擇的增加,金融機構必須提供更有吸引力的產品或更高的利率來吸引資金,從而增加了經營風險。這可能會迫使銀行和保險公司採取更高風險的投資策略來提高回報,進一步加大流動性風險。

四、收益不穩定:銀行和壽險公司依賴穩定的保費收入和存款來支持其資產負債表。一旦逆中介持續產生,因收入來源不穩定,無法應對資金需求波動,進一步增加收益的波動度。

在過去的數次危機中,流動性風險屢次成為危機的導火線。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2010年「歐債危機」和2013年「中國錢荒」等事件中,金融機構無法迅速變現資產,造成了資金鏈斷裂,導致市場信心崩潰並進一步引發連鎖反應。

目前,我國銀行業和壽險業也正面臨流動性風險的威脅。這兩年民間資金大量投資於高配息債券、債券型ETF、美元定存和配息型投資型保險等中長期產品,這些產品的流動性相對較低。隨著新青安房貸政策下的放款規模增加,台幣存款的增長速度逐漸落後於貸款和資金外移速度,進一步加劇了銀行業的流動性壓力。壽險業則因為保費收入不足以支付保險給付(尤其是解約給付),而產生流動性壓力。當壽險公司必須變現長期資產、使用附賣回抵押借款及不同區隔資產標的互換來應對給付需求時,就顯示壽險業必須拉高換取流動性的成本。

在全球降息至2022年利率水準前,為改善流動性風險的影響,金融機構應更加積極採取相關措施。首先,應定期進行資產負債表的壓力測試,確保在市場波動或資金需求增加時,能迅速獲得必要的流動性資金。其次,調整資產組合建立充足的流動性儲備,投資於高流動性、低風險的資產,以應對短期的資金需求。對於壽險公司而言,更需透過產品結構的優化及加強與通路和客戶間的溝通以抑制逆中介風險上升。

(作者是東吳大學財務工程與精算數學系教授兼教務長)

相關新聞

10月31日,許宗力等7位大法官卸任,辛苦了。8年來,許宗力法庭從釋字748號同婚權、791號通姦除罪化,...
美大選結果揭曉,由共和黨川普當選,在長期美中競合、兩岸關係等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可能持續一段時間,受此影響,近年供應鏈除「中國加一」外,還多了...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11/6議程安排繼續審查 財劃法 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藍綠立委爆發激烈肢體衝突後完成初審。立法院人士說,財劃法 修法...
卡關25 年的《財劃法》近期修法爭議再起,朝野數度討論後仍無共識,但在在野黨推動下,全案6 日送出財政委員會。 執政在野兩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