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重塑全球供應鏈 台灣受惠

美國總統拜登對一系列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大幅提高關稅稅率,只不過是一年多來美國重新部署亞洲貿易路徑的布局之一,可從最近的一些數字顯示出來。台灣對美出口益發繁榮,可謂美中關係緊張的大環境下供應鏈洗牌的一個例證,而中國大陸的一些供應鏈已被美國排除在外。

今年4月台灣對美出口額比去年同期激增逾80%,創下新高。今年1-4月期間,台灣對美出口額已經超過對大陸出口額,而且對大陸出口持續萎縮。即使把香港也包括在內,台灣出口額之中大陸所占的比重也在下降。

大陸產品遭提高關稅

美國政府5月14日宣布對多種中國產品提高關稅,包括半導體、電動車、電池、太陽能板等,目的是減少對中國產品依賴,並形容中國的作法是「欺騙」行為。新關稅措施所涉及的貿易額,依據去年數據來看,總共約180億美元。

這對日本、南韓等美國在亞洲的主要盟國而言,這是貿易格局更廣泛變動的一部分。日、韓兩國預料對美國的出口比重將提高,代價則是對中國出口減少。

台灣更多出口直接銷往美國

推動這項改變的源頭,在於美國正積極將中國從供應鏈中切除,尤其是一些敏感性及高端科技類產品。在此同時,投資流向也隨著貿易轉變;全球企業為了避開美國對中國產品課徵的高關稅,因而紛紛前往東南亞投資,而台灣、南韓及日本企業也相繼在美國設廠,以利用美國對高科技產提供的鉅額補貼。

法國外貿銀行新興亞洲資深經濟學者阮貞表示,「這是一項區域性的題材,反映出貿易戰,然後是投資戰。我認為此一勢頭正在加速進行」。她表示,中國並未全輸,因為大陸企業也正迅速擴大在東南亞的投資,以規避美國的關稅,並鞏固本身在供應鏈領域的市占率。沒有改變的現象之一,就是「美國仍為亞洲產品的主要進口國」。

陸企擴大東南亞布局

外國企業愈來愈不願在中國大陸擴張業務。已經在大陸投資的歐洲企業之中,只有13%表示中國仍是首要的投資目的地,比率還不到2021年時的一半;日本對中國的新投資也從2021年時的頂峰回落。外國車在大陸汽車市場的占有率不斷萎縮;舉例而言,南韓現代汽車因為銷售量崩潰,將賣掉大陸的車廠,而日本三菱汽車也已經撤離。

台灣是個特例。在地緣政治上,台灣是美中冷戰的核心。大陸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美國則保證一旦共軍犯台,美國將防衛台灣。在經濟上,大陸與台灣的關係一直密接難解,不過現在兩岸經濟關係顯然正在弱化。

東亞貿易不再集中於中國大陸

長久以來,台灣的外銷訂單一直顯示美國是台灣製造品的最終需求來源,但台灣製品的生產流程往往會經過大陸,因為在本世紀初期台商在大陸積極投資設廠。台灣企業先將零組件運外大陸裝配,最後再銷往美國及歐洲。

最新數據顯示,台灣的出口已開始完全繞過中國。台灣對大陸的新投資也已大幅減少;去年投資額從2010年時146億美元的頂峰,減少到只剩30億美元,而台灣對其他地區的投資卻創新高。

友岸外包正發揮作用

凡此皆顯示新冠疫情的餘波,以及從川普主政時爆發美中貿易戰,已促使全球供應鏈正在重新布局。當川普政府於2018年首次對中國產品大舉開徵關稅之時,並未料到之後情勢會如此地發展。事例之一,就是許多原先在中國投資的外資企業以及中國本身的企業,都湧向越南等其他亞洲國家投資;從貿易戰開打以來,越南對美出口額已增加超過一倍。

台灣電腦出口大增

新加坡管理大學專攻中國貿易政策的法律教授高樹超表示,「美國為了削減直接來自中國的產品進口,關稅的確有效;但由於中國產品仍能找到其他方法賣到美國,因此關稅其實沒有多大效果」。不過他仍表示,如果最終目標是「近岸或友岸外包,亦即迫使企業將生產設施從中國移到與美國較友好的國家,則美國的這套策略正在發揮作用」。

經濟彭博周報 文/編譯任中原

相關新聞

2025年大陸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相繼出爐,新能源汽車產業及「低空經濟」成為地方「兩會」熱詞。 據統計,...
擬2月起加徵10%;另向金磚國家警告,若想去美元化,將回敬100%關稅  美國新任總統川普21日表示,...
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後簽署了多項行政命令,試圖迅速推動其主要競選承諾的落實。其中,...
美國總統 川普 在就職首日表示,計劃2月1日前對墨西哥和加拿大課徵最高25%的 關稅 ,並再次強調他認為這兩個鄰國縱容移民和毒品流入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