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交所首度購入1萬噸國際碳權 邁向碳中和目標

碳交所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在2023年12月22日正式啟動,2024/02/29購買1萬噸國際碳權,這是證交所第一次購買碳權,不僅是做為證券周邊單位的表率,響應政府淨零排放政策,更是對永續發展的認真投入,致力於自願追求碳中和之目標。證交所此次買入碳權,在選擇碳交所現行架上碳權專案時,全面考量了專案類型、案場所在區域之多樣性與風險分散性等多個面向,並注重各專案所涵蓋之永續發展目標(SDGs)。
本次證交所購入10,000公噸碳權專案,皆由國際碳權核發機構Gold Standard所核發,碳權專案類型包括:沼氣發電、潔淨水源和太陽能發電,專案案場遍及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等洲之6個國家,共計符合SDG3健康與福祉、SDG4優質教育、SDG5性別平權、SDG6淨水及衛生、SDG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SDG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SDG11永續城鄉、SDG13氣候行動、SDG17多元夥伴關係等9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碳權年份在2020至2022年之間。
證交所將ESG原則納入核心,推動各項節能減碳措施:2023年101大樓辦公區100%使用綠電,啟用一資中心太陽能設備光電板及儲能櫃設備,更換本公司所有辦公區域、倉庫等為LED燈具,以及發起SDGs「減碳森呼吸,永續護地球」系列活動。
證交所買進碳權係為辦理2023年度碳中和,預計將於完成2023年度溫室氣體盤查及確信後,以本次買進碳權辦理抵換事宜,以宣告類別1直接溫室氣體排放量(冷媒、汽油、柴油等)及類別2輸入能源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用電)之碳中和。
證交所表示,展望未來,將持續致力於降低碳排放,並與各方共同努力,推動永續發展的理念,打造一個更綠色、更健康的未來。
中央銀行揭發展永續金融 4大挑戰
中央銀行2月22日在「全球化與永續發展」的簡報分析,台灣金融機構推動永續金融發展存在四大挑戰,而ESG資訊揭露品質不足,不利推廣永續服務。
首先是國際規範仍處發展階段,提高國內金融機構內部遵循的困難性:其次,企業轉型為低碳產業的營運成本高,金融機構鼓勵企業轉型的議合執行不易;第三,永續金融所涉領域廣泛且複雜度高,永續分類標準有待繼續改進:第四,ESG資訊揭露品質不足,不利推廣永續服務。
央行建議,金融機構應盡早採行短中長期因應措施,並與民間團體、政府相關部會及國際組織協調合作,以利於建構永續金融生態系。
至於金融機構鼓勵企業轉型的難度高,央行表示,金融機構可以提供優惠利率等商業誘因,提高議合成功率;政府也推動供應鏈以大帶小模式,由大企業協助上下游減碳,鼓勵企業善用政府提供的淨零培訓資源及補助,以降低轉型成本。
ESG資訊揭露品質不足的部分,央行說明,金融機構評估氣候實體風險所取得資料細緻程度不足,且在投融資評估、計算碳排或與客戶議合時,不易取得中小企業的ESG相關資訊,不利於金融機構遵循國際規範及推廣永續金融服務。
央行直言,氣候變遷將衝擊經濟及金融部門,對央行促進金融穩定、健全銀行業務的職責形成挑戰,因此央行將滾動檢討及調整措施,並加強與金管會監理合作,協助永續金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