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恩:台灣人「戰爭態度」攻防—「抵抗意志」成認知作戰主戰場

台灣民眾抵抗意志的高低,一直是台灣、中國、美國間互相角力、互相投入與抵銷的過程。

 

2021年由美國國會指示建立的美中經濟暨安全檢討委員會(United State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給美國國會的年度報告中,台灣民眾對於台海戰爭的認識與態度,被視為最重要的研究問題之一。

此前,美國重要的軍事智庫 RAND 也在2019年發布的報告指出,他們整理二戰以後美國對外作戰的比較分析後,發現民眾對於戰爭的支持程度對於美軍戰爭結果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will to fight i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war)。今年,RAND 則將研究方向鎖定台灣,積極研究台灣民眾對於台海戰爭的看法。不過,僅僅在幾年之前,在一個閉門會議上,有名美國軍事學者當面告訴我:民調一點都不重要,武器火力贏過就夠了。想不到短短幾年之間,台灣民眾的戰爭態度成為當前華府最重要的研究議題之一。

台灣民眾的抵抗意志為何重要?對於民主國家卻不幸面對外敵的台灣來說,在尚未開戰前的抵抗意志,會影響到政府的國防預算、長期國防策略、外交態度、反滲透以及徵兵來源,這些也都會反過來影響戰爭爆發的機率。一旦戰爭真的爆發,台灣民眾的抵抗意志直接影響到兵源人數、士氣,也影響到後勤的厚度與國防韌性,尤其是在傷亡開始之後。此外,如前述報告提及,台灣民眾的抵抗意志更會影響到友軍介入的意願與成本。

台灣人戰爭態度近年成為顯學

第一,台灣民眾對於台灣軍隊的看法;第二,台灣民眾對於美國的評估;第三,台灣民眾對彼此之間的協力合作。這三大因素影響台灣民眾的戰爭支持。

假如台灣民眾的抵抗意志如此重要,為何這幾年才忽然成為顯學?這背後有其推力跟拉力。


作者:王宏恩

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政治心理學、民意調查,以及社群網站;同時為政治科學科普網站「菜市場政治學」的共同發起人,以及美國政治學年會台灣研究學群的召集人。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