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承泰 / 新冠疫情死亡人數破800,為何人口卻少7萬多人?

截至8月9日為止,染疫死亡人數卻已突破800人,累計死亡人數來到809人。但台灣去年出生數創新低、首度負成長,半年的總人口減少高達七萬4000人,顯見人口結構的轉變才是台灣最大的挑戰!

去年全球死於新冠病毒約190萬人,今年上半年即使約有20%人口打了疫苗,死亡人數突破200萬。史書將會記載,2021年的前半年,全球忙著找疫苗、打疫苗,卻擋不住疫情。我國疫情最近趨緩,但從國外經驗來看,誰知道會不會有下一波?即使如英美兩國擁有疫苗,最近也擋不住Delta的入侵,台灣逃得掉下一波嗎?

疫苗的功效某種程度是「以毒攻毒」,由於病毒不斷演化,科學家無法知道什麼是最毒,但每一波來襲就是更毒!曾有好幾部電影,描述著人類末日的降臨就是病毒,巧妙的是,這些病毒可能就是變種的「疫苗」!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有那麼多人死於病毒,全球仍有8100萬人口的增長,地球今年很可能突破79億人口,其中亞洲占了將近六成!相較於200年前全球不過10億人口,馬爾薩斯就在擔心地球養不活這麼多人,認為人們會搶奪有限資源而帶來戰爭,甚至大自然也會反撲造成飢荒或瘟疫。

很諷刺的,200年來人口不斷增加,二次戰後更迅速,1990年當年即增加9100萬人,此後增幅雖減緩,可是增量仍很可觀,人類總數有可能在本世紀內衝到110億。如果沒有意外發生,亞洲人口占比一直會維持在一半以上。

人口負債VS.人口紅利 

人口是負債還是紅利?答案很明顯在於:適度人口數量中維持適度的人口結構。問題來了!什麼是「適度」?傳統對於數量的適度,將重點置於土地與資源的多寡上,如今還須加上科技與經濟發展。至於結構的適度就較有共識,一般希望經濟勞動力人口(15至64歲)占總人口至少2/3,也就是每兩個工作人口養一個老人或小孩,即是俗稱的「人口紅利」;由於不是所有15至64歲人口都在從事生產,有時候還須加入勞參率與失業率的考量。

歐洲工業化國家較早發生生育率下降以及人口的老化,在進入21世紀時即陸續脫離人口紅利。相對地,東方國家除了日本,開始進入人口紅利階段,在過去的20年經濟與科技發展迅速,於是引發了西方的危機感!東西方經濟與貿易戰,何嘗不是因此而起?若加上這次疫情的變數,東西方的轉變值得關注。

然而幾個東亞國家在進入21世紀後,生育率持續快速下滑並成為全球最低,這將促使人口紅利提早結束,台灣、南韓與中國大陸就是最明顯例子,不僅在2035年會超越歐美老化程度,勞動力短缺也會帶來相當衝擊!

我國最近的人口變化更為驚人,在去年創下出生數新低與首度負成長之後,今年上半年生不如死達一萬9000人,遠超過去年全年7900人。淨移出人口更高達近五萬5000人,不僅高出1996年飛彈危機那一整年的三萬5000人,也使得半年的總人口減少高達七萬4000人!

台灣面臨挑戰》人口結構轉變 

人口總數減少短時間內衝擊並不大,人口結構的轉變才是台灣最大的挑戰!不僅是2025年篤定進入「超高齡社會」,2060年之前台灣有可能成為世界最老國,光是未來10年工作年齡人口將減少180萬人,就是一個危機!

在疫情期間,相較於其他年齡群感染機率偏高,政府應思考,先保住這群年年減少的人口,不僅可降低社區感染,也符合長遠的國家發展,畢竟買了先進戰機,總要有飛行員!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原文刊載於《聯合報》。

(作者為台灣大學教授)
 

 

薛承泰

薛承泰(1956年4月3日—),中華民國(臺灣)教育社會學學者,福建省金門縣珠山人,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社會學博士,現任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顧問,曾任臺北市政府社會局長、人口學會秘書長、中國人權協會常務理事、國立臺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主任、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國發所兼任教授。2009年2月16日起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一職;2009年9月10日至2013年2月18日任中華民國福建省政府主席一職。

相關專欄

大選投票日近了,卻只聽到零星的政見,而各參選人之間的攻防,也沒有擦出火花。這場關乎中華民國與台灣未來存續的大選,至今只能以「無語問天廟堂亂...
2017年元月,當時的陳副總統也是年改會的召集人,在農曆年節前畫了「懸崖勒馬圖」。 圖/取自陳建仁臉書 二○一七年元月,...
網路可以協助人們突破一些障礙與局限,但卻看到愈來愈多年輕人將自己困在「網繭」裡而不自知,任時光在手指滑動中流逝。...
「垃圾不落地」當初雖有不少批判,但這些年來城市變乾淨了,人們環保意識也提升了;人們處理垃圾行為改變了,可是,用路行為似乎沒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