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協定新趨勢 協議替代關稅

近年來隨著經濟和政治潮流轉向反對全面性的自由貿易協定,美政府與日、歐盟、印太、秘魯政府已轉向範圍較窄、爭議較少的協議。在新世界貿易潮流中,協議的重心不再是降低關稅,而是協商數位版權、環境法規等方面。跨境經濟關係,「自由貿易」和「關稅」這類過去常見的名詞通常已不在磋商內容裡。

近年來隨著經濟和政治潮流轉向反對全面性的自由貿易協定,各國政府已逐漸轉向範圍較窄、爭議較少的協議。光是過去一年間,拜登政府就與日本、歐盟,以及從印度到秘魯等20多國展開會談,以商討跨境經濟關係,但「自由貿易」和「關稅」這類過去常見的名詞通常已不在磋商內容裡。

在這股新世界貿易潮流中,協議的重心不再是降低關稅,而是協商其他問題,從數位版權、空氣品質到科技和產品標準。這些通常是政府層級的協議中解決,而非透過大規模的貿易協定。

華爾街日報報導,經濟潮流和政治風向的改變,重塑了自由貿易協定 (FTA)的樣貌。隨著服務和線上商務的興起,實體商品現在在世界貿易中所扮演角色的比重愈來愈小。隨著富國和窮國之間的工資和生產成本差距縮小,貿易協議的注意力已轉移到環境法規等間接成本。

近年來的貿易協定日益強調關稅以外的問題。誠如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日前所說,2020和2030年代的計畫有別於1990年代, 華府有「一套不同的基本優先事項,而非簡單地降低關稅」。

拜登政府目前正努力使日本和歐盟獲得通膨削減法中的乾淨能源補貼,至於與印太之間的區域協定,則尋求在不觸及關稅情況下深化經濟關係、連接供應鏈,以及統一各種標準,這些沒有任何一項需國會批准。

事實上,這種遠離關稅的轉變已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部分原因是現在的關稅都已很低。基本上,進入美國的歐盟商品關稅平均約為2.5%,對許多其他市場的關稅則約為10%,以全球標準來看都很低。因此對貿易的潛在更大影響來自於減少看似微不足道的非關稅壁壘。

現在逐漸興起的趨勢是改簽專注於特定產業的小規模協定,原因之一是自貿協定變得過於龐大,致使政治上難以執行。有些新協議是監管機關之間達成,不需像自貿協定通常須獲國會或其他立法機關批准。

 

相關新聞

新台幣匯率近期勁揚,引發市場對美國施壓升值的揣測。彭博和路透等外媒6日報導,台幣走升部分原因來自未經證實的猜測,...
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行長潘功勝7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降準0.5個百分點,向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約人民幣1兆元(新台幣4...
德國聯邦議會於5月6日舉行總理選舉,基督教民主黨(基民黨)主席梅爾茨(Friedrich Merz)歷經兩輪投票,最終在第二輪當選總理,...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在一場會議上說,美國對中國加課關稅,將使中國出口需求急遽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