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加密貨幣暴跌原因——是過度投機還是另有深層癥結?
定義資產泡沫很容易,但識別泡沫並非易事。《華爾街日報》的Gunjan Banerji解釋了泡沫從形成到破裂的五個階段,錯失恐懼症、低利率等推動泡沫形成的可能原因,泡沫破滅時會發生什麼?
回顧股市歷史,一個最簡單的教訓就是創新往往會引發泡沫和破裂,從新鬱金香球莖到運河,再到鐵路和互聯網,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不太為人所知的是,金融創新的後坐力通常會加倍,因為新的金融工具會擴大類似貨幣的交易媒介的供應,泡沫也會因此增大,破裂後的影響也更嚴重。
當前的加密貨幣暴跌正是在新數字貨幣瘋狂湧現後發生的,這種狂熱在傳統金融界也從未得到善終。
像是比特幣暴跌的一大主因,與全球第三大穩定幣TerraUSD,也就是UST突然崩盤有關。與UST錨定的Luna幣價值更是暴跌99%,幾乎成為空氣幣,短短幾天就有超過400億美元的市值瞬間蒸發。
儘管虛擬貨幣價值暴跌歸零的事件時有所聞,但全球第三大穩定幣也落成空氣幣,自然會在幣圈掀起風暴,到底什麼是穩定幣?它有多重要?
我們更要思考的是,加密貨幣的粉絲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應該從歷史中吸取什麼教訓?比特幣和其他加密代幣之所以暴跌,是因為與金融創新往往相伴而生的過度投機所致嗎?還是說,這些創新本來就帶有內在缺陷,以至於會像瑪瑙貝殼和瑞典20公斤(約合44磅)銅幣一樣成為歷史文物?
先從積極的一面開始看。隨著投機者抱著發一筆橫財的慾望扎堆湧入,比特幣和加密貨幣整體存在巨大泡沫。未能吸取歷史教訓更是讓局面雪上加霜:困擾傳統金融界幾百年的槓桿率過高和流動性錯配問題,是否正藉著「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概念還魂?
什麼是穩定幣 為何它崩盤會引發幣圈風暴?
「穩定幣就像虛擬貨幣世界中銀行帳戶,每當虛擬貨幣市場波動時,投資人就會把穩定幣當作避風港。」台經院研究六所副所長范秉航如此形容穩定幣。
虛擬貨幣給人的印象多是暴漲暴跌,穩定幣價值能夠維持恆定,大致可分為四種機制。第一種是Thether所發行的USDT,是目前最常見的穩定幣,Thether宣稱,每發行儲備一美元就會發行一枚USDT。第二種是錨定貴資產,譬如新加坡的Digix就是錨定黃金。
第三種則是錨定其他的虛擬貨幣。范秉航指出,這種方式必須做超額抵押或超額儲備,他舉例,通常要儲備100%、130%、150%,甚至200%的虛擬貨幣資產,才能取信於投資人。
第四種,是基於演算法來維持虛擬貨幣的穩定。范秉航說明,這種方式的概念就像匯率的交換。當幣值下跌時,透過其他加密資產的轉換,讓穩定幣能回到原先設定的價位。反之亦然,當幣值上漲時,也能透過這個機制讓穩定幣下跌至原先價位。這場風暴的中心UST,就是使用這種演算法機制。
UST與Luna的死亡螺旋 投資人步入深淵
「99%的資產在2天內蒸發。」LUNA幣持有者雙眼茫然,在影音社群分享自己財富一夕歸零的窘境。到底為何UST與LUNA能成為幣圈寵兒,又為何會一夕崩壞。
Terra發行UST與Luna兩種虛擬貨幣,每一個價值一美元的Luna可以交換一枚UST,每鑄造一枚新的UST,就得銷毀價值一美元的Luna。舉例來說假如現在一顆Luna價值10美元,就可以換到10顆UST。
兩枚虛擬貨幣掛鉤的機制,讓兩個虛擬幣的價格能維持在1美元上下,但這樣的機制看似穩定,實際上UST與Luna只是形成了死亡螺旋,引誘著幣圈投資人走入。
此外,Terra還推出Anchor 協議,就像是銀行的利率一般,Terra宣稱投資人只要存入UST,就能獲得年化20%的利息。只不過,Anchor協議最終無法長期支付如此高額利息,不久後就被迫減息。接著市場開始出現UST拋售潮,急著將手中的UST兌換成LUNA並拋售。
范秉航指出,當資產規模大的投資人也開始拋售UST,讓UST難以再與美元保持恆定,其餘投資人發現穩定幣不再穩定,就引起市場恐慌。沒有人願意持有UST與Luna的時候,Luna的價值便消失殆盡,Terra的生態系統就崩盤了。
虛擬貨幣的雷曼時刻
Luna幣暴跌讓許多人開始懷疑虛擬貨幣的前景,甚至開始擔心衝擊傳統金融市場,也讓監管機管迫不得已出手整頓。
范秉航表示,雖然此次事件對幣圈而言是非常慘痛的教訓,但非幣圈的投資人也能引以為鏡。他說明,投資人可以藉由此次事件,未來在做虛擬貨幣相關投資時,會更加謹慎並深入了解虛擬貨幣的白皮書及社群互動。
范秉航也指出,監管機構應適時在某些時間點出手管控。但他也坦言,要透過什麼管道及方法監管一個相對自由的市場,是比較難的部分。不過他認為,即便只是做出預警也能降低一些風險。
此外,此次事件是否影響傳統金融體系,范秉航說,不大有機會。他認為這個事件規模不大,且虛擬貨幣市場相對來說也算小眾,應不至於影響傳統金融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