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國家的幾個側面
金磚國家作為新興市場國家的代表,擁有其獨特的優勢,也面臨著某些共同的困境。金磚國家這個詞2001年創始之初只包括四方,即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BRIC),南非是後來加進去的(BRICS)。時常有人抱怨這些國家差異太大,其實沒辦法放在同一個類別中。但到現在為止,五國的經濟增長已經遠遠超出最初的預期。「一帶一路」、金磚銀行等戰略都推進了各國的經貿往來。事實上,恰恰是由於被納入金磚國家的框架下,五個國家的聯繫在過去20年空前加強了。
金磚五國的國際貿易佔全球貿易的比例,從2005年的11%上升到2021年的19%,其中增長最大的是中國。金磚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在過去五年的年度增長率超過10%,2021年的增長率超過了30%。然而,金磚國家內部的增長有所分化。IMF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和印度的GDP增速均超過了8%,而巴西、印度和俄羅斯都低於5%,而且也低於世界GDP增速的平均水平(6.1%)。2020年,南非外債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最高,達52%,遠超中高收入水平國家的平均值28%。巴西和俄羅斯也超過了平均值,相比之下,中國和印度外債水平都很低。
大起大落的周期
由於中國的經濟周期獨立於其他新興市場國家,此處我們的討論排除中國。和發達國家相比,新興市場的經濟波動更大:高增長容易持續,但經濟下行期也會拉的很長。尤其是拉美和非洲,通常會一跌再跌。原因之一是收入過度依賴能源等大宗商品,而大宗價格有隨機遊走(random walk)的特性,漲跌時期都很長。這些國家的消費和經常帳戶也因此跟著大起大落。政府常常落入民粹主義陷阱,在經濟上行時期極力擴大福利支出討好選民,但經濟下行時卻沒辦法縮小開支,結果往往是政府向IMF求救或者乾脆債務違約或重組。金磚五國里,中印從未有過違約記錄,但是俄羅斯和巴西歷史上多次債務違約,主要就是過度依賴大宗出口的經濟結構造成的。
新興市場的貨幣制度通常較為脆弱。當經濟下行,財政入不敷出時,央行通常迫於政治壓力要支持財政,導致通脹上升貨幣貶值。為了阻止資本外逃,通常央行會提高利率以支持匯率,但高利率又會打擊國內的投資和消費。這也是目前新興市場的普遍困境。中國沒有這個問題,一個主要原因是資本帳戶管控嚴格。另一個原因是中國企業大多是本幣發債,很少海外債。一般的新興市場國家中,企業不太信任本國央行,傾向於發美元債---因為美元債流動性好且利率低。但面臨美聯儲加息的局面,這些國家的外債負擔就大大提高了。近年來,新興市場儘管險象環生,但是全球投資者似乎習慣了新興市場隔一段時間就來一次的債務危機,也積累了應對經驗。但是貨幣政策的隨意性仍然是不可忽視的風險。比如印度為了反洗錢,在2016年突然宣布取消大面額紙幣,然而大部分的私營經濟依賴紙幣流通,造成了長達數月的市場混亂。
數位經濟的前沿地帶
新興市場國家的數位經濟增長比歐美更快。一個理論基礎是陳年資本模型(Vintage capital model)。因為歐美國家民眾基本都有傳統銀行帳戶,習慣使用信用卡,對隱私保護要求高,並沒有足夠動力發展網上銀行。相反,許多新興市場國家銀行系統並不發達,隨著智慧手機普及,網路支付直接代替了信用卡需求。中國的網路支付和電子商務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受益於數字基建的巨大投資以及阿里巴巴、騰訊等優秀平台企業的創新。
其他金磚國家的網銀在過去十年也突飛猛進。例如巴西新型的數字銀行Nubank的客戶數目,從2016年的130萬,增長到2021年的4千萬。新冠疫情後,國家紓困政策也推動了網銀髮展。由於許多低收入人口沒有銀行帳戶,許多南美國家通過虛擬銀行帳戶為其發放補助。巴西在疫情爆發後,每個月都有約50萬人通過Nubank領取到政府補助。印度的網銀髮展在2015年加速,受益於莫迪政府推出「數字印度」戰略和4G網路的建設,2016年的廢鈔行動讓更多人轉向網銀,Paytm因此成長為印度最大的數字錢包。和其他國家不太一樣的是,印度的電子支付系統和傳統銀行的整合要好得多。
西方制裁的困境
俄烏戰爭後,俄羅斯遭到歐美嚴厲的經濟制裁,規模超過了伊朗,使得俄羅斯成為全球遭受制裁力度最大的的國家。然而,制裁的效果存疑。早在2014年,俄羅斯出兵克里米亞,歐美就實施過大規模製裁,包括凍結權貴的海外資產、終止對俄優惠貸款、禁止俄銀行的某些金融交易、工業品對俄禁運等,和現在如出一轍。歐美當時制裁的時機比現在更好,正趕上國際原油價格大跌,俄財政狀況堪憂。然而,俄羅斯並沒有因此從克里米亞撤軍,國內政局也沒有因此而不穩。甚至有實證研究指出,2014年盧布大幅貶值,是因為油價下跌造成的,跟制裁本身沒有太大關係(Dreger et al,2016)。
和2014年相比,俄羅斯現在的經濟基礎好的多。它在2022年的外匯儲備超過6千億美元,排名全球第四(在中國、日本、瑞士之後)。在過去幾年中,俄也有意減少金融上對歐美的依賴,而與新興市場國家加強聯繫。俄烏戰爭之後,歐美除了之前的制裁手段,還把俄羅斯部分踢出了SWIFT,並凍結了一部分俄羅斯央行外儲。連一向中立的瑞士也出手了,凍結了俄部分資產。國際輿論環境和2014年類似,認為俄羅斯會在壓力下退縮。然而,現在得出結論為時尚早。本次有一個關鍵因素和2014年不同,就是國際油價大漲,而且恐怕會在高位持續很長時間。由於全球能源轉型,降低對俄能源依賴恐怕是歐洲經濟難以承受的。德國、奧地利和荷蘭已經重啟了部分煤礦以應對能源短缺。在能源安全和能源轉型這兩個有衝突的目標中,各國只能有所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