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估全球疫苗接種率達群體免疫 2022年底完成

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表示,今年預估生產疫苗30億劑,以達群體免疫的70%接種率估算,全世界要2022年底才能達標,但如能增加疫苗生產量,就能縮短時間並提早解封。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與公衛團隊今天舉行防疫科學線上直播,解析最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武漢肺炎)疫情,截至3月6日,全球累計逾1.16億人確診。

觀察全球疫情,陳秀熙指出,流行曲線雖有趨緩但速度很慢,因此防疫措施還不能鬆懈,全球6大洲累計施打逾3億劑疫苗,各洲疫苗施打率都有提升,但未來疫苗能否送到南美洲、非洲等醫療資源較缺乏的國家,仍值得關注。

陳秀熙表示,2021年預估生產疫苗約30億劑,以能達到群體免疫的70%疫苗接種率估算,高所得國家需11.5個月(2021年1月施打至2021年12月),全世界需23個月(2021年1月施打至2022年12月),如每年能增加10億劑疫苗生產量,達標時間就能縮短2至5個月,全世界最快2022年6月解封。

團隊成員任小萱提到,COVID-19變種病毒持續擴散,根據中和抗體試驗發現,輝瑞、莫德納、AZ等疫苗都對英國株具保護力,但對南非株及巴西株的保護效益有下降趨勢,因此在疫苗還未普遍施打前,如未持續NPI(非藥物介入措施),疫情仍有可能再起。

多國已開始施打疫苗,但可能面臨疫苗供應量不足的問題,也導致出現施打單劑及雙劑兩派之爭。

陳秀熙表示,一派認為應延遲第2劑疫苗施打,讓更多人施打第1劑,因為有證據顯示讓更多人施打1劑疫苗能比固定配給多避免23%至29%的感染;另一派則認為應按標準時程完成2劑施打,如讓更多人施打1劑疫苗可能促使病毒進行免疫選擇,而加速病毒變異速度,目前還無定論,仍需要更多科學證據。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