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產業建言─無色供應鏈

產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根基,近年台灣產業成長遲滯,內有政治社會轉型的挑戰,外有國際競爭升高的壓力,更在全球化下面臨人才流失的風險。為此,本報推出「產業新觀」專欄,由企業界提出產業觀察及建言,期能推動台灣產業再升級。

台灣的高科技產業以半導體及資通訊產業為主,過去一直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市占率,多項產品都居世界領先地位。然而這幾年來,中國大陸積極扶植其半導體、面板及本土零組件產業的發展,所謂「紅色供應鏈」正儼然成形且來勢洶洶。對於這股「紅潮」,懼怕者有之,悲觀者有之,但我們不可能去阻止別人的進步。從正向來看,我們應該將「紅色供應鏈」的崛起,視為刺激台灣脫胎換骨的契機,好好檢視一下自身條件的優劣,加強我們自身的競爭力。

台灣中小企業林立,即使是各產業的老大,以全球的眼光來看,規模都不算大。如果我們能將一些同性質的公司合併在一起,等於人才、技術、資金、市場都加倍了,競爭力自然可以提升。以往國內對於併購這種商業活動並不熟悉,多少也都懷有負面的想法。事實上,併購是企業成長一個健康而正常的管道,不管是「上、中、下游」的「垂直整合」,或是同類型產業的「水平整合」,一加一往往可以發揮大於二、甚至大於三的效益。當年聯發科併購晨星,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兩家公司化敵為友,增加了業務量及商業規模,合體之後更具國際競爭力。今年公司又併了四家IC設計公司,擠身全球四大IC設計之列,可以和Qualcomm、 Broadcom、 AMD等平起平坐,達到併購的最高效益。去年全球的併購風潮方興未艾,歐美都創了新高,中國大陸、韓國等地的產業也都積極進行整併,台灣的企業如果還在單打獨鬥,不知借力使力,那麼面對全球合縱連橫的勢力,將會非常辛苦。

再者,我們一直認為台灣人在面對中國大陸議題上,常常會「見樹而不見林」。競爭沒有分顏色,在這全球化時代,即使沒有紅色供應鏈的威脅,也會有別的競爭者來掠食台灣的大餅,難道我們只要在意「紅色供應鏈」的存在,而不用去關心其他的競爭者?難道只有中國本土廠商才是競爭對手,歐美日韓大廠的擴張及攻城略地就不是問題?或許長久以來「恐中」、「懼中」、「拒中」的心理因素,導致我們專注於「紅色供應鏈」的危機,反倒忽略了還有其他藍色、黃色、黑色、綠色供應鏈正在虎視眈眈。事實上我們應該以平常心視之,它也只是全球競爭勢力的一支,就在商言商的去競爭、對抗,甚至合縱連橫、策略結盟,只要有利於台灣整體發展的,我們就去做,以「無色」的眼光來看待全球產業競爭。

當然追根究柢,根本之道在於我們自己夠不夠力。如果沒有競爭力,面對那一種產業鏈都只有失敗的命運,也無法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立足。金庸名著「倚天屠龍記」張無忌所練的九陽神功裏有一句話,「他強由他強 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 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只要我們自己強大,又何懼於各種危機?好好修練內功,增加自己的實力,就是台灣目前唯一的因應之道,不論政府或企業,大家應該把握時間,積極努力,共同為台灣開拓光明的前景。

王伯元

王伯元,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學士,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物理碩士、博士。深耕高科技產業與創投領域逾50年,現任中磊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榮譽董事長暨共同創辦人、怡和創業投資集團董事長、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曾任台灣創業投資商業公會理事長、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全球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IBM資深主管。2012年獲頒台大物理系傑出校友,2013年獲第七屆潘文淵獎,2020年獲哈佛商業評論台灣CEO獎項。致力推動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科技創新轉型,並促進產官學研交流合作。

相關專欄

遠見雜誌於去年底做了一項亞洲五地(台灣、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十八歲以上華人民眾的民心動態調查,想了解他們對自己國家的看法,...
中國大陸在二○一五年提出「中國製造二○二五」計畫,準備以卅年時間,讓中國從世界工廠晉身為世界製造強國。這十年來雖然受到中美關係惡化的影響,...
繼《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作者艾利森博士在《國家利益雜誌》發表一篇文章,從奧林匹克運動賽之獎牌數談起,...
我從事科技業及創投業已超過五十年。一路走來,篳路藍縷,見證了台灣從蕞爾小島變身為全世界的科技重鎮,不論是在電腦、電腦零組件、 半導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