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去中心化金融的系統性風險

作為一個網絡虛擬經濟體,區塊鏈行業除了運作一個堪用的替代金融體系之外,亟需創造出可以向實體經濟「出口」以賺取「外匯」的產品與服務。

隨著美國聯準會(Fed)在中美霸權博弈、俄烏軍事衝突、經濟滯脹再現的挑戰中升息縮表,全球資本市場歷經了一波風險重新定價的壓力測試。在過去十年中被各路資金追捧的科技成長股,以及在泛科技成長股當中最需要靠「信仰充值」護持的區塊鏈金融,就成為本次壓測中飽受煎熬試煉的領域。華爾街俗諺有云:貨幣的問題在於信貸,信貸的問題在於人性。當貪婪與恐懼被高槓桿放大,衍生自數位貨幣的去中心化信貸市場,似乎正在經歷一場web 3版本的金融風暴。

對數位貨幣不斷撻伐的保守派會認為,本次針對去中心化信貸市場的擠兌證明了區塊鏈金融不過是另一場次貸金融泡沫,是不可持續的龐氏騙局,監管一定會到來,讓所有這些數位資產統統歸零。對數位貨幣仍懷抱信心的進步派則會說,web 3數位轉型乃大勢所趨,短期投機在所難免,監管一定會到來,去除過度槓桿,負責任的創新企業家終究會戰勝唯利是圖的賭徒。不論是保守派或進步派都認為監管有其必要,問題是:監管什麼?誰來監管?

熟讀金融史的實務人士都明白,每當金融市場出現嚴重的信心危機時,如何監督管理系統性風險絕對是歷久彌新的課題。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有簡稱三C的三大面向─連接度(connectedness,銀行與非銀金融機構之間相互借貸的依存度)、相關性(correlation,金融機構與資產價格連動的程度與因果關係)、傳散力(contagion,因信心崩潰導致連鎖擠兌的可能)─ 迄今仍無根本杜絕的良策。在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人類對金融資產的相關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提升資本適足率與流動性準備以強化金融體系應對短期擠兌危機有更廣泛的立法要求,但對預防及阻斷金融危機的傳散,我們所知有限。當金融市場也更加互聯網化,資訊不對稱與不實信息的高速傳散,隨時有可能會讓系統性風險瞬間惡化。

由於DeFi(去中心化金融)既無明確監管機關亦無中央銀行,緩解信貸危機的責任就落在幾間業界龍頭與其後的金主肩上。

由此觀之,當前DeFi行業與發生一九○七年金融危機的華爾街類似。當時美國沒有央行,能夠重振信心的只有押下個人信譽及財富的老JP摩根。如今DeFi業界尚無堪與老摩根相提並論的金融家,但幾間龍頭機構在守望相助與紓困同業方面,確實展現了相當程度的「革命情感」,不過這也僅能暫時穩住市面。

作為一個網絡虛擬經濟體,區塊鏈行業除了運作一個堪用的替代金融體系之外,亟需創造出可以向實體經濟「出口」以賺取「外匯」的產品與服務。沒有這些經貿活動支持,數位貨幣就仍然只是網絡社群針對金融利益集團的反抗精神象徵。歷史證明,空談革命而不建設,才是最大的系統性風險。

相關新聞

7 月 31 日,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布最新報告指出,中國自 2022 年起便啟動無數軍演、訓練,以模擬封鎖台灣的情境。...
美國對等關稅風暴未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再預告擬在下周「開獎」藥品及半導體關稅,市場屏息以待,另外引發討論的是,...
前美國國務院顧問惠頓(Christian Whiton)日(5)前大力批判賴政府對美方針,以「臺灣如何失去川普」(How Taiwan...
美國總統川普本月5號告訴CNBC,他最快將於下週公布關於半導體與晶片的新關稅, 「因為我們希望晶片在美國生產」; 他還聲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