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理監事會決議利率連五凍 經濟成長率上修至5.08%
編按:
中央銀行17日召開首次第2季理監事聯席視訊會議,決議利率維持不變,「連五凍」維持在1.125%,同時上調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至5.08%。楊金龍表示,貨幣政策基調維持寬鬆,通膨仍屬溫和階段,但未來通膨須留意高公共債務、低利率兩大風險,此次會議罕見針對4月坊間出版一本書,發出「澄清稿」報告,對諸多不實指陳,特別澄清。
央行理監事會決議利率連五凍
中央銀行17日召開第2季理監事會議,決議利率維持不變,「連五凍」,同時上調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至5.08%。
央行在今年3月18日的理監事會議預估,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為4.53%;繼主計總處日前宣布上修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至5.46%,央行跟進上調。
展望下半年,全球景氣持續復甦,可望支撐台灣出口及民間投資穩健成長,加上政府擴大紓困方案以減緩疫情衝擊,且若國內疫情受控,民間消費將漸回穩,均有助經濟成長;央行預估下半年經濟成長率將低於上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為5.08%
央行全體理事一致同意維持政策利率不變,綜合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考量全球經濟增溫,但前景仍面臨諸多風險,主要經濟體均維持寬鬆貨幣政策,並續推大規模財政激勵方案;當前國內通膨走升應屬短期現象,預期本年通膨仍屬溫和。
雖然近期國內疫情影響消費動能,但在出口及民間投資成長支撐下,今年國內經濟仍將穩健成長,央行理事會認為,維持政策利率不變,繼續當前寬鬆貨幣政策,有助物價穩定與金融穩定,並支持經濟成長。
央行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及短期融通利率分別維持年息1.125%、1.5%及3.375%。
楊金龍:貨幣政策基調維持寬鬆 通膨仍屬溫和
央行總裁楊金龍今天於記者會宣布,全體央行理事一致同意維持政策利率不變,利率連五凍,延續寬鬆貨幣政策;至於外界憂心的通膨議題,估第2季通膨率將是今年高點,但通膨展望仍屬溫和。
楊金龍說明,即使國內疫情升溫,將影響消費動能,但台灣出口、投資依舊暢旺,今年經濟成長力道還是非常穩健,央行預估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為5.08%。
央行經研處處長吳懿娟補充,先前央行對經濟走勢看法是「V型」復甦,如今疫情升溫,對第2季、第3季會有衝擊,跟之前所談的V型復甦會有差異,但若疫情恢復良好,第4季會回升。
雖然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加上基期因素,使得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連二月超過2%,央行分析,這是基期偏低的短期現象,預估國內通膨率高點將落在第2季,下半年通膨率可望緩步回降,央行預測全年CPI及核心CPI年增率分別為1.60%及1.11%。
楊金龍進一步指出,國內CPI上漲的原因有5成來自機票與石油價格上漲,基期因素消失後,就會慢慢往下,「我們通膨展望還是算是溫和」。
央行房市信用管制政策 沒變
全國三級警戒,央行選擇不降息,沒有再擴大房市管制新措施。央行指出,去年12月及今年3月兩度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目前銀行辦理受限貸款成數均較規範前下降。今年4月底全體銀行購屋貸款年增率略增,建築貸款年增率則續降;不動產貸款相關逾放比率仍低,銀行授信風險控管尚屬良好。
健全國內房地產市場須多管齊下,各部會已陸續推動多項健全房市措施;加以7月1日起將實施「房地合一稅2.0」及「實價登錄2.0」,有助降低房市投機炒作。
央行指出,將密切關注房地產市場發展及金融機構不動產授信風險控管情形,並持續檢視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之執行成效,適時檢討調整措施。
央行強調,會密切關注疫情後續發展、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動向、全球原物料及金融情勢變化、國際政經情勢演變等對國內經濟金融與物價情勢影響,適時採行妥適貨幣政策,以達成央行法定職責。
不只通膨!央行示警疫情引爆2風險更嚴重
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經濟,中央銀行今日表示,美日等主要經濟體M2成長率遠高於2008年金融危機,惟產出缺口仍為負,未來通膨值得關注,但更須留意高公共債務、低利率兩大風險,債務可持續性與經濟成長間的平衡已成重要課題。
央行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各國央行注資金融體系,惟央行注資只進入準備貨幣,而未流向更廣義的貨幣總計數或銀行信用。然新冠疫情爆發後,美國與日本等經濟體M2成長率大增,更攀升至過去40年來高點;惟產出缺口大抵仍為負值。
對於通膨升溫預期,央行表示,短期內,美國通膨率可能因經濟重啟、供應鏈瓶頸等因素而暫時上揚,惟在產出缺口為負的情況下,通膨應不致持續,且通膨風險尚屬可控,惟若貨幣寬鬆、財政擴張持續擴大,通膨壓力仍可能升溫。
央行認為,新冠肺炎危機爆發後,主要國家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與合作程度更甚以往。許多央行擴大資產購買計畫、大量購入政府債券,已使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連結日增,甚至引發政府債務貨幣化(debt monetization)等疑慮。此外,若干主要央行推出廣泛的融通機制,與財政當局合作益加緊密,使兩者界限日益模糊。
與2008金融危機相比,央行分析,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實質投資緩步下滑;歷經逾兩年的期間,全球實質投資才回復至危機前高峰水準;新冠肺炎危機爆發後,全球實質投資下滑雖較急遽,惟亦回升較快。相關研究指出,疫情期間,若干大膽創新、轉型的企業可創造生產力紅利,或有助於帶動生產力成長。
央行「茶壺風暴」檯面化 參考資料裡驚見「澄清稿」
中央銀行今(17)日召開央行理監事會,在會後記者會參考資料裡有一份名為「澄清稿」的報告,內容是澄清三位央行理事等合著新書「致富的特權: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的部分內容,過去非常罕見。
該篇報告指出,今年4月坊間出版一本書,該書對央行換匯交易列帳及外部審計等事項諸多不實指陳,特澄清如下:
(一)該書第115頁及116頁指陳:「隱藏的巨額外匯存底」
1.該書第115頁:「2020年3月中,央行在對立法院進行的業務報告中,首度揭露台灣央行截至2020年2月底,總共擁有6,259億美元的外幣資產(其中的50億美元是黃金資產),也就是說,扣掉官方公告的4,800億美元外匯存底之外,還有約1,400億美元的資產,是過往沒有計入外匯存底內的…」。
2.該書第116頁:「根據台灣央行的書面報告,這沒有計入外匯存底的1,400億美元中,數額最大的是991億美元的『換匯交易之外幣部位』,其次是328億美元的『存放國內銀行業之外幣』,還有61億美元的『對本國銀行外幣拆款』」。
澄清說明:
1.該書將央行揭露「外幣流動性」統計金額,誤認為「外幣資產」
(1)2020年3月12日,央行對立法院財委會業務報告第32頁所揭露當年2月底之外幣流動性為6,259億美元,係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之「國際準備與外幣流動性資料範本」(Data Template on International Reserves and Foreign Currency Liquidity,簡稱IRFCL範本)所統計之央行外幣流動性,並非該書所謂之「外幣資產」。
(2)依據IRFCL範本,「外幣流動性」主要是反映央行未來一年內可動用的外幣資金,涵蓋的項目包括:(1)外匯存底、(2)黃金、(3)其他外幣資產、及(4)一年內到期的外幣現金淨流量。惟計入外幣流動性統計之項目,未必全部符合會計準則之外幣資產定義,如:換匯交易之待交割「應收遠匯款」並不符合會計準則「資產」之定義(會計處理詳見第34頁),但屬外幣流動性項目。
2.外匯存底為統計央行對「非居住民」之外幣債權金額,該書所提1,400億美元,主要係屬央行對居住民之外幣債權,爰不計入外匯存底統計,但列入央行外幣流動性統計資料,央行並無隱藏的巨額外匯存底
(1)依據IMF定義,外匯存底是統計一國央行對「非居住民」之外幣債權,可用來表彰一國國際支付能力,對「居住民」之外幣債權非屬外匯存底統計之範疇。
(2)2020年2月底,央行991億美元的「換匯交易之外幣部位」、328億美元的「存放國內銀行業之外幣」,以及61億美元的「對本國銀行外幣拆款」,均屬對「居住民」之外幣債權,不符合外匯存底定義,爰不計入外匯存底統計,但列入央行外幣流動性統計之「一年內到期的外幣淨現金流量」或「其他外幣資產」項目,央行並無隱藏的巨額外匯存底。
3.本行換匯交易均依據主計總處核定的會計科目及會計制度辦理,如實列帳並允當表達於財務報表內,絕無消失情事。
4.央行只有一套「財務」報表,絕無「內外帳」,由於央行為管理外匯風險所編的報表,與依國際定義所編製的各項統計表,均非財務報表 (如資產負債表及損益表),不能逕予比較,類比為中小企業內外帳,實屬不當。 5.本行參與新台幣換匯市場,旨在調節銀行體系新台幣、外幣資金流動性,促進外匯市場發展,是央行貨幣政策工具之一,絕非用以隱匿外匯存底的真實金額,進而隱藏央行干預外匯的規模。
6.為釐清外界對央行利用新台幣換匯交易隱藏干預外匯疑慮,自去年起,央行按月對外揭露新台幣換匯交易和外幣拆款金額,並於央行年報和對立法院財委會業務報告中,揭露央行外幣流動性資訊及干預市場的淨買 (賣) 匯金額,資訊公開透明,絕無隱匿情事。
7.各國央行財務報表外部查核機制,因國情不同,有由外部政府機構查核 (如台灣、日本、新加坡、澳洲、瑞典和香港等央行),或委由會計師事務所查核 (如美國聯準會,以及英、德、瑞士等央行),均屬接受外部獨立的第三方查核;因此,台灣作法與日本、澳洲及新加坡等央行相同,無須再委由會計師事務所查核。
補充:
6月17日央行理監事會後記者會參考資料(全文下載)討論議題包括:
三、澄清稿
四、監事會會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