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六大風險 水電短缺持續惡化中

中華信用評等公布「2021年台灣年中信用展望」,報告中指出,出口持帶動台灣經濟成長,但台灣企業正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等六大信用風險,值得注意的是「水電有短缺之虞」,該項風險等級正持續升高,且趨勢在惡化中。

這六大風險是:一,新冠肺炎疫情限制措施可能恢復的風險持續存在,且政策變化具不可預期性。包括了,緩慢且不平均的疫苗施打情況提高了新變種病毒的影響程度,並且可能引發新一波的感染與更多的政府反制措施等。

二,美中戰略對峙升溫。美中雙方對峙並無緩和跡象,且緊張關係進一步升高恐澆熄跨境投資,並對亞太區內的經濟體造成連鎖效應。

三,營收復甦較緩慢而不均且槓桿水準升高。台灣與亞洲其他高度開發經濟體正率先以出口帶動一波復甦,但國內消費相對較為低迷,而且可能要到2021年底至2022年初時,才會隨著疫苗接種率上升而恢復。營收的恢復狀況可能因不同地理區域、產業與借款人結構不同而不均,且營收成長緩慢亦加劇了債務負擔。若投資人要求更高的收益率,則償債成本將會增加,並將加劇債務負擔。

四,外匯匯率波動。新台幣升值導致擁有龐大海外部位的壽險公司獲利下滑。新台幣大幅升值亦可能衝擊出口商的獲利。

五,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疫情持續期間的不確定性、供應鏈中斷、經濟成長與政府刺激方案對市場造成的不確定性加劇了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性。

最後,第六項為水電有短缺之虞。潛在的缺水與缺電情況可能會影響企業營運,尤其製造業者。台灣中南部的旱象與相關的限水措施可能會持續至2021年第三季,加上可能缺電的情況恐將對部分企業實體的營運與產能形成限制。

相關新聞

鋒面來臨,拚水庫解渴。 經濟部 今(25)日表示。今天即將有春雨鋒面到來, 水利署 為把握此一時機,...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台灣交通遭批評為「行人地獄」,民進黨立委羅致政今天召開改善行人交通安全公聽會,與專家學者就工程、執法、教育等面向進行討論;羅致政說,...
環保署組織改造迎來新突破,立法院司法、社環委員會昨(22日)聯席審查《環境部組織法》草案及環境部所屬五個三級機關組織,並宣布通過初審、...